中國人為什麽富不了:是誰拿走了中國的消費紅利
——題記
短短三兩年時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範圍內壹躍而起。中國這廂更是風光大好,補貼、政策、市場和資本的多重推動,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動輒10倍於市場平均增速地瘋長。是個參與者都賺得腰包鼓鼓、盆滿缽滿,好壹派繁花似錦的盛世景象。
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本土產銷近80萬輛新能源車,耗費了將近35GWh的動力電池,以壹國之力獨占全球半壁江山。
但是,妳是否知道,這場新能源盛宴中的最大贏家,不是北汽新能源、比亞迪(002594,股吧)這些主機廠,也不是寧德時代、國軒高科(002074,股吧)這樣的上遊動力電池企業。
拿走中國新能源紅利大頭的,可能是壹家隱匿在瑞士壹個不知名小鎮上的礦業巨頭——嘉能可國際公司(Glencore International AG)。
雨天借傘
多年以後,在南部非洲的烈陽之下,面對加丹加礦區堆積如山的銅鈷礦石,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總會想到2008年的那個聖誕節的下午。
彼時,加丹加礦業公司(Katanga Mining)已是奄奄壹息,這家全球最大的鈷業開采商已在破產線上掙紮了有些時日。當時,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高管們也許絕對想不到,十年之後,非洲人民的好兄弟中國會為加丹加公司帶來難以置信的財富,可是他們已經等不到那壹天了。
壹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摧枯拉朽。過去半年,國際銅價跌去70%,加丹加市值蒸發掉97%。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剛果(金)加丹加省的這座全球最大銅鈷礦山的運轉壹天都不能停,可賬上資金已是見底。
加丹加本想籌措資金自救,可銀行向來都是雨天收傘晴天借傘,何況連美林和雷曼兄弟都掛掉了的銀行業自身都難保,誰願意去救壹家行將破產的礦業公司?更別提剛果(金)剛剛經歷過壹場造成500萬人死亡的大內戰,誰有這魄力去壹個政局如此動蕩的國家投資?
就在此刻,千裏之外的瑞士小鎮巴爾(Baar)的壹幢白色大樓裏,嘉能可CEO伊凡和董事們正在溫暖的木制會議室裏進行著最後的舉手表決。最終他們決定,5億美元用出資來“拯救”這家行將就木的加丹加公司,條件是後者74%的股權。
這要在壹年前,加丹加對5億美元頂多“呵呵”,但如今淪落到這般境地也只能接受這筆賣身求生的救命錢。
嘉能可得了個大便宜。隨著全球經濟日漸回暖,3年之後加丹加的市值達到32億美元。3年賺了19個億,算下來年均投資回報率不到60%,跟投錢寶差不多。今天,在銅價持續低迷拖累業績的大環境下,加丹加市值依舊保持在接近40億美元的水平線上。
2017年2月,嘉能可又收了加丹加余下的10.25%股份,從荷蘭的弗勒萊特(Fleurette)集團手裏拿下了另壹個世界級銅鈷礦山穆坦達(Mutanda)的最終控制權,從此壹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鈷礦開采商。
今天,全球最富有的幾大鈷礦有壹半在嘉能可手裏,包括剛果(金)的加丹加(86.33%股份)、穆坦達(100%股份),贊比亞的莫帕尼(Mopani)(73.1%股份),以及加拿大的INO(Sudbury薩德伯裏、Raglan拉格倫、Nikkelverk尼克爾維克)和澳洲的Murrin Murrin(莫林莫林)(60%股份),探明總儲量達到206.0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