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中國的第壹家外資企業是可口可樂嗎?有人知道具體的歷史嗎?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中國的第壹家外資企業是可口可樂嗎?有人知道具體的歷史嗎?

是的,新中國成立後,1979年中美建交,可口可樂再次回到中國,成為第壹家進入新中國的外企。其實在1920年左右,可口可樂進入了中國市場,1948年退出了中國市場。

上世紀二十年代,也就是民國時期,可口可樂第壹次進入中國時,情況就出人意料。最初,可口可樂被翻譯為“蝌蝌啃蠟”,讓人望而生畏,但改為“可口可樂”這個喜氣又朗朗上口的新名字後,很快打開了中國市場。

這瓶黑褐色帶氣的飲料受歡迎到什麽地步?退出中國市場的前壹年(1948年),可口可樂在上海的年銷量超過100萬箱,僅次於美國本土。

1979年,中美建交,可口可樂再次回到中國,成為第壹家進入新中國的外企。三年後,百事可樂接踵而至。

兩大“可樂”聯手進擊,攻城掠寨。到1986年,它們已經在內地建有18條生產線;1988年,總產量超過國產同類飲料的壹倍多。

巨頭強勢,使得國產飲料面臨巨大壓力。比如,青島的嶗山可樂,八十年代時曾占據全國20%的市場份額,但當可口可樂在青島建設分裝廠,加上其彪悍的品牌影響力與密集的營銷攻勢,嶗山可樂的銷量急劇下降。

面對巨頭的攻勢,國產飲料難有招架之力。再加上90年代初市場開放的大趨勢,使得八大國產汽水廠紛紛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手,進行合資經營。

八大國產汽水中,沈陽八王寺、天津山海關、青島嶗山可樂與可口可樂合作;武漢二廠濱江汽水、廣州亞洲汽水、重慶天府可樂、北京北冰洋則歸於百事可樂門下;上海正廣和因股權沒有及時厘清,沒有與兩大巨頭合作。

這些國產飲料本想通過合資,以退為進,學習更多技術,扭轉頹勢。沒想到,全都被巨頭雪藏,並且壹藏就是十多年,這段慘痛的經歷,業界後來稱之為“水淹七軍”。

北冰洋所屬公司北京壹輕化工集團黨委書記邢慧明直言:“那時大家都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我們向西方學習管理,學習技術,卻把自己的東西給弄丟了。”

除了被巨頭“冰封”的“七軍”,其他國產飲料的日子也不好過。

這方面,健力寶頗為典型。兩大“可樂”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1997年後,健力寶經營績效大幅下降。2000年至2001年,銷售額比鼎盛時期下降三分之二,隨後,在接連不斷的股權變動中,健力寶加快“失速”,陷入困境。

至此,在中國飲料市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除了彼此,便再無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