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用字(上)
壹、通假
中國民間有討口彩的習慣。比如中國民間特別喜歡葫蘆,就是因為它和福祿聽起來差不多。布置婚房的時候,喜歡放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寓意就是早生貴子。其實類似的祈福還有,五福臨門上畫五個蝙蝠或者五個老虎。廣州商鋪招租的時候,把負壹樓寫成富壹樓。中國民間忌諱在家裏栽桑樹,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現象,其實都蘊含了通假的道理。
接下來的兩節課講壹講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
通假字實際上是這樣壹種用字情況。就是在那個古代的書面語裏面,人們在書寫字的時候,本來有正確的字他不用,卻用了壹個聲音相同或者聲音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就叫做通假。
有人說,我現在也這樣用行不行?比如我要寫壹封信,我就找個同音字去代替行不行?這叫不叫通假?這不叫通假,這叫錯別字。
只有古人才有這個特權有通假。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現在所定義的通假,就是以古音的相同或者相近為前提的,所以通假又叫古音通假。
那麽在通假中,替用的那個字叫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比如說像我們學過的《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那壹篇裏面說:“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裏面用了壹個跳蚤的蚤,是不是說要跳蚤怎麽樣?不是的。這個跳蚤它是要替那個早晚的早。
“蚤”通“早”,早晚的早才是這句話裏面的本字。
古書用字裏面通假字特別多。為什麽有這樣的現象?因為經過秦代的焚書坑儒,或者說在秦代焚書坑儒之前,我們由於記錄工具的不發達。
比如說古人寫字,他要寫在竹簡、木牘上,運起來不方便,或者要刻在那個龜殼上,材料取用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學習他是靠耳提面命的。就是別人告訴他,然後他把它記下來。
《朱子語類》裏,朱熹曾有過這樣類似的論述。所以他把它寫出來的時候就容易寫很多錯字。就是要表達的意思,他用另外壹個字來表示。
《詩經.國風.終南》裏說:“終南何有?有紀有堂。”這個紀和堂就困擾了中國學者上千年。
漢代的毛亨解釋說:“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他明顯就把這個堂解釋成廳堂的堂。
但是把這個堂解釋成廳堂的堂,在這句話裏面它不通順。這個終南山有什麽有堂,不通順。這個問題壹直到清代的王引之才把它解決掉。
《經義述聞》卷五王引之案:“紀讀為杞,堂,讀為棠。”
他說的什麽意思呢?他說紀和堂都是通假字。他們的本字應該是木字旁的杞和木字旁的棠。就是山上有這兩類樹,這就通了。
還有壹種情況會產生通假字,就是東漢鄭玄所說的。
東漢.鄭玄:“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二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
剛開始妳去寫這個字的時候,突然之間腦殼卡住,想不起來那個字怎麽寫,那麽就拿壹個語音相近的字借壹下。這種情況也容易產生通假字。
王老師在這裏出了個小思考題,我們初中高中學過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很多教材都註釋“說yuè”,說yuè通悅。那麽它們到底是不是通假字呢?大學教材壹般是不註成通假字的。為什麽?我們往後面再接著看。
二、異體字
通假字是能夠互相替換的,但這種替換是有條件的,它們壹定要語音相同或者相近,而且是臨時替換,不是說跳蚤的蚤在什麽時候都可以代替早晚得早。
但是在我們漢字系統裏有壹類字,它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可以替換,這種字就是異體字。
異體字的產生可能跟不同的時間的人造字有關。也可能跟不同地域的人造字有關。也可能跟人求新求異的心理有關。妳要那樣用,我偏不這樣用。我要再把它發生壹點變化。還跟我們中國人的書法活動有關。因為古代那個印刷不發達。所以要統壹字形,不是那麽容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寫法。
我們看《碑別字》這個書裏面收集了很多字,它的寫法就是稍微有點差異,這些都是異體字。
異體字是怎麽形成的呢?大致歸納壹下。比如說造字法相同的異體字。
?造字法相同
1、意符不同的異體字
它可以因為意符的不同而產生異體字。
A、歌詠的詠,口字旁和言字旁沒有什麽差別。“詠”、“詠。”
B、目睹的睹,壹個目壹個見,都是表示看見。“睹”、“覩。”
C、嘆氣的嘆,壹個口壹個欠都是表示嘆。“嘆”、“嘆。”
為什麽這個欠也表示跟口的活動有關呢?我們的語言有個打哈欠。哈欠就是嘴裏面出氣。
D、兩個驅,壹個馬和這個攴都是驅。“驅”、“敺。”
E、兩個雁,壹個是佳壹個是鳥。“雁”、“鴈。”
F、兩個歌,壹個言壹個欠。“謌”“歌。”
G、兩個缸,壹個是缶壹個是瓦。
“缸”、“瓨。”這個瓦和缶都是陶器。我們有壹句俗語:“瓦罐不離井上破。”這個瓦罐就是缶就是陶器。
H、兩個瓶,瓶也有這樣的寫法,壹個瓦壹個缶,都可以。“瓶”、“缻”
L、兩個炮,我們看象棋有寫成火字旁的,有寫成石字旁的。因為什麽呢?古時候最開始用拋石機,拋石機拋這個炮,後來改進了也就是火炮。
J、兩個杯,壹個木壹個皿。“杯”、“杯。”
K、還有碗,壹個石、壹個木、壹個皿。“碗”、“椀”、“盌。”就是石碗木碗,還有壹般意義上的碗。
2、聲符不同的異體字
就是改變聲符產生的異體字。
A、線,戔和泉。“線”、“線。”都可以表示這個聲音。
煙、時、蚓、炮都是這樣的。
B、煙:“煙”、“煙”
C、時:“時”、“旹”
D、蚓:“蚓”、“螾”
E、炮:“炮”、“礮”
3、意符聲符都不同的異體字
A、剩:“剩”、“賸”寫成這個“剩”就是用乘做聲符。
還有壹個賸,它是用哪個地方做聲符呢?是用左邊加右上角,這個朕做聲符。右下角這個貝表示意思是錢剩下了。
古書裏面用右邊那個字表示剩余,不要感到奇怪,它的意思更適合表達剩余的剩。
B、炮,“ 炮”、“礮” 火炮和這個石炮,右邊又變成駁。合在壹起表聲音。
?純粹變換部件位置造成
和: “ 和”、“咊”
鵝:“鵝”、“鵞”
襍:“襍”、“雜” ,把左邊的這個衣,和右下角的木放在壹起,就成了我們現在寫的這個雜。
像峰、群都是這樣變換位置。
“ 峰”、“峯”
?造字法不同
造字方法不同,有的是用會意的方法造的,有的是用形聲方法造的。
①憑:任幾,這是會意。憑:馮心,這是形聲。“ 憑”、“憑”
②嶽:丘山,這是會意。山獄:這是形聲。“ 嶽”、“嶽”
③還有地:山水土,會意,水土也是會意,土也是形聲。“ 埊”、“坔”、“地”
這是造字法不同造成的異體字。
王老師在前面讓大家思考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到底是不是通假字?可能有人還是沒有思考出來,要想知道確切的答案和原因,請看下節課,古書用字下之古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