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這個鼎的名字是什麽意思?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鼎》,希望對妳有幫助。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 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壹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壹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壹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壹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沈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