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關於聰明兒童故事大全及答案

關於聰明兒童故事大全及答案

1. 古代聰明孩子的故事

曹沖稱象

有壹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壹只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壹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麽粗,人走近去比壹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妳們哪個有辦法稱它壹稱?” 嘿!這麽大個家夥,可怎麽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壹個說:“只有造壹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壹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壹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妳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壹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裏走出壹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壹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妳小小年紀,有什麽法子?妳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壹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裏停著壹只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壹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壹塊壹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壹點兒壹點兒往下沈。等船身沈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壹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麽回事,看到這裏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裏的石頭都稱壹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瞇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裏在說:“妳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2. 古代聰明兒童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版缸,有權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廠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從小就是壹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3. 關於小孩聰明的故事

東越的閩中地區有壹座庸嶺,山高幾十裏,嶺西北山洞裏有壹條大蛇,七八丈長,十幾圍粗.當地人常常害怕它。東冶郡都尉及屬縣的縣吏也有不少被它傷害死的。於是人們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樣得不到保佑。或者托夢給人,或者下告巫祝,說蛇要吃十二三歲的女孩子。都尉和縣官都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可是大蛇妖氣造成的災害並不因此停息。大家壹起尋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養著,等八月初祭期壹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壹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連好多年都是這樣,已經斷送了九個小女孩的生命。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裏,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土俗常懼。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患之。然氣厲不息。***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 *** ,蛇出吞嚙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這壹年,又在預先尋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將樂縣李誕家裏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名叫李寄,想自願去應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說:“爹媽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個女兒,連壹個兒子也沒有,雖說有後代,卻和沒有壹樣。我沒有緹縈那種能給父母解救苦難的力量,既然不能供養雙親,只是白白地浪費衣食。活著沒有什麽益處,倒不如早點死掉。賣掉我還可以得到壹點錢,拿來供養爹媽,難道不好嗎!”父母疼愛孩子,始終不允許她去應招。李寄偷偷地壹個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壹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於是李寄就向官府請求賜給鋒利的寶劍和咬蛇的獵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帶上劍,牽著狗,來到廟中坐下。她預先用幾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頭大得象個圓頂糧屯,眼睛象兩面二尺闊的銅鏡子。蛇聞到糍粑的甜香氣味,就先大口吞食起來。李寄立即放出獵狗,那狗沖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從後邊用寶劍砍傷了蛇幾處。蛇受不了傷口劇痛,就猛然躍了出來,竄到廟中院子裏死掉了。李寄進洞壹看,發現九具女孩留下的頭骨。她從洞中把這些頭骨全拿出來,痛惜地說:“妳們這些人軟弱膽小,結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憐憫啊!”說完,李寄就緩步回家去了。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 *** 。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糍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九女髑髏,悉舉出,咤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湣!”於是寄乃緩步而歸。

4. 關於少年兒童聰明的事例

道旁李樹 司馬光砸缸 孔融讓李 曹沖稱象

5. 古代的聰明兒童故事

曹沖稱象

有壹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壹只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壹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麽粗,人走近去比壹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妳們哪個有辦法稱它壹稱?” 嘿!這麽大個家夥,可怎麽稱呢!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了。

壹個說:“只有造壹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另壹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壹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說:“妳這個辦法呀,真叫笨極啦!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壹個個都行不通。真叫人為難了。

這時,從人群裏走出壹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壹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妳小小年紀,有什麽法子?妳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把辦法說了。曹操壹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裏停著壹只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壹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壹塊壹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壹點兒壹點兒往下沈。等船身沈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壹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麽回事,看到這裏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裏的石頭都稱壹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瞇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裏在說:“妳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壹日,父親的朋友帶了壹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壹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壹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妳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壹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妳是哪家小孩,到壹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妳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壹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麽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妳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壹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麽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壹邊向主人問候,壹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壹邊讓座,壹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裏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妳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麽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妳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想必先生小時候壹定很聰明。”這壹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壹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壹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廠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從小就是壹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王獻之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壹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壹次,羲之的壹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壹動,壹只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壹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妳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妳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壹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壹咬牙又練了5年,把壹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壹張張掀過,壹個勁地搖頭。掀到壹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壹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麽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壹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妳只要像這幾年壹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壹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6. 關於古代誇獎兒童聰明的短故事有哪些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有壹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從小就是壹副小大人模樣。

7. 哪些關於小孩子聰明機智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等。

1、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發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裏同伴的故事,出自於《宋史》。

2、曹沖年齡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如壹個成年人。有壹次,孫權送來了壹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屬下這件事,但他們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壹下這些東西,那麽比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7)關於聰明兒童故事大全及答案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曹沖稱象的原理:

“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壹物理原理,解決了壹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壹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奇跡。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壹次壹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壹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壹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裏再講壹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壹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壹次,愛迪生把壹只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壹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壹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壹個個數據,列出了壹道道算式。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

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裏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壹分鐘,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裏,愛迪生用倒入量杯裏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8. 《世說新語兩則》中關於聰明的小孩兒故事有哪些

世說新語中聰明小孩兒的故事很多。舉例如下:

夙慧第十二之壹、蒸飯成粥

(原文)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萆,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萆,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譯)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裏。太丘問:“為什麽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太丘說:“妳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麽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於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壹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壹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廬

(原文)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譯)何晏七歲的時候,就聰明伶俐,像個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的媽媽在宮裏,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兒子。何晏就在地上畫了個方框,自己站在裏面。有人問他怎麽回事,何晏答道:“這是我們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馬上讓他回去了。

9. 少年兒童聰明勇敢的故事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號。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壹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壹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壹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壹心只想歸隱的淡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壹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壹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壹則故事就更經典了,壹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余,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接口:“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壹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