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四十交遊益廣出自哪裏
黃晞(宋代的)
just ? 生活感悟 ? 作者:投稿
作者:錢建狀教授
摘要:宋朝政府詔求“遺逸”,其主要政治用意之壹,是在科舉取士之外,搜羅文、行兼備之士。士人在學術上、文學上的才能,是宋人所謂“遺賢”最重要的精神內涵,也是士大夫在搜訪、推薦“遺逸”時,尤其要屬意之處,也是朝廷循名責實,復核、考察“遺逸”,並決定是否命之以官的最重要的硬性條件。才學與著述,往往是聯系舉主與被薦者最重要的紐帶。宋代的壹些士人,特別是屢試不第的士人,在退處之後,仍然與士林保持良好的學術互動與文學交遊,甚至會主動遴選作品,編輯文卷,選擇時機,審慎有度地向政治上、學術上、文學上誌趣相投的當世聞人投獻,以希薦舉,或提升自己在士林中的聲望,原因即在此。宋代隱士之投獻,在時間上往往與薦舉遺逸前後相續,從而與名公品題、名公薦舉、中書審察、詔書任命等,形成環環相扣的壹個流程。在此流程當中,投獻的作品會經由多種渠道,以各種文本樣式,反復被傳寫、品題,其獨有的內蘊、價值與風格特征,會被逐漸辨認、認知,並為士林所認可。由此看來,宋代隱士之投獻,對於促進其作品在當代的經典化,對於名篇、名作的生成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