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重慶有哪些古鎮最好玩啊

重慶有哪些古鎮最好玩啊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城西14公裏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裏是壹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遊物資集散地。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余處。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雲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壹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墻斷垣,向居民打聽,準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裏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裏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壹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壹句話:“初壹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於唐初,大雄寶殿正梁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範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壹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範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後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壹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築內外結構未用壹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壹柱凸出地面尺許,壹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壹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壹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後在“九石缸”發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發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墻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壹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壹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臺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臺”,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壹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板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壹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人事有興衰,山川有滄桑。

長盛之後的磁器口,自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後便開始被冷落了,磁器口過去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跡,擬采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於是古鎮再現輝煌為期不遠了。

龔灘,是烏江流域上的著名險灘之壹。地處重慶酉陽西部,與貴州沿河縣鄰界。據史書記載,此灘是由於明代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酉陽山洪暴發,鳳凰山垮巖,堵塞烏江河道而形成的陡灘。龔灘西岸,懸巖高聳,直插雲天,懸巖之上,鳥語猿啼,古木森森,有名的蠻王洞就在其間。東岸坡勢較緩,龔灘古鎮,即座落其上。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公路蜿蜒,直上雲天,鎮上有明清古建多處,其中川主廟、三教寺等,較為有名。復有眾多古碑,原貌猶存。其中有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碑,有倒刻無量佛碑,還有明代萬歷年間的"第壹關"雙鉤題刻碑,至今仍完好無損。有旅遊價值的還有宋代四方井、摩天石柱、壹溝十三橋和五十年代興建的壹度稱冠世界的龔灘大石拱橋等,為龔灘這個地方增色不少。

為什麽要取名為"龔灘"呢?

有人說,是因為這個灘的東岸居民,姓龔的人特別多,而且是望族,故名龔灘。也有人說,無論過去和現在,這裏姓龔的人家都不多,顯然龔灘不是以姓氏命名,而是對"龔"字另有解釋。說是"龔者大也"。龔灘就是大灘。這種說法,考諸典籍,似乎不能成立。

還有人說,龔灘的得名,是在很古以前,有壹姓***的氏族首領,因避難,逃到夜郎與黔地接壤的烏江大山之中定居,為了避免暴露貴族身份,就隱姓埋名,改"***"為"龔",取意為"***氏的後人,都是龍的後代。"龔姓居住於烏江灘旁,故稱龔灘。此說是否正確,也難判定。

民間還有壹說,就是烏江與阿蓬江,是由大小兩條龍***同開鑿而成的,烏江為烏龍前進的路線,烏龍體大力猛,它由黔東北向川(現重慶)東南前進,經過很遠的路程,才到川黔交界的地方;阿蓬江為阿龍前進的道路,阿龍體小力弱,在川東南行走不遠,就在川黔交界的地方與烏龍匯合了。這兩條龍會合之後,就***同努力,奮力越過了川黔交界處的峽谷,形成了壹處很陡的水流湍急的險灘。人們就稱之為"龔湍",又稱為"龔灘"。說明這個險灘,是由兩條龍***同開成的。這壹傳說給龔灘名稱的由來,蒙上了壹層神秘的色彩。

龔灘這個地方,在古代是通向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是軍事要地,如今是渝、黔兩省水路運輸的動脈和紐帶。龔灘上面的龔灘古鎮,歷來是萬商雲集的要埠。古代是川鹽重要的水上轉運站,如今水陸交通更為發達,車船如織,百業俱旺,古鎮換新顏,成了黨代渝黔邊陲的壹顆燦爛的明珠。

地處酉西邊緣;居阿蓬江與烏江交匯北測,隔烏江與貴州省相望。數百年前的壹天,西江邊陡然山崩石飛,巨石隆隆傾砸入江,滾滾烏江壹時驚濤裂岸,亂石穿雲,千裏航道轉眼被攔腰截斷。壹塊塊石頭,壹堆堆暗礁密布由在兩公裏長的河道上,形成了壹個白浪亂滾,礁石猙獰的灘,這就是龔灘。龔灘古鎮最著名的兩大奇絕是吊腳樓和青石板街。龔灘吊腳樓從南宋壹直修到1963年,其中不少已飽經烏江風雲,人世滄桑,不少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其經久耐用程度與現代建築媲美。古鎮吊腳樓還頗含藝術與文化品味,如西望牛郎山的織女樓,數噸重的鴛鴦樓,亭臺樓閣式的繡花樓等,難怪著名畫家吳冠中到此壹遊時,用了"瓊樓玉宇"來贊賞它。

龔灘鎮的另壹奇絕是壹條青石板路,長達兩公裏的老街,全由壹塊塊青石 鋪成。青石年代古遠。壹年年壹代代被赤腳、草鞋、布鞋膠鞋、皮鞋踏磨得光滑玉潤。青石板街居然可坐、可行、可臥而無需擔憂壹身塵土。走在這絕無車蹤喧嘩的石板路上,應接沿街翹角飛樊檐犬牙交錯臨空撲來,其間有摩崖石刻"第壹關"七百余年的"四方井"。壹種悠遠古樸的歷史回歸感和傳統文化的浸潤感由然而生。據專家考證,此石板街是長江沿岸目前保持最完整,且極具觀賞價值的石板街,難怪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等多次到此攝外景。不由想起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座落在華鎣山脈西南面的兩支余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平均海拔為52O米,最高達942.9米。清代屬江北廳禮裏六甲,乾隆二十四年門乃9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壹巖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

該鎮是舊重慶通往華鎣故道上的壹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雲集,商 貿繁榮,名播川陜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築、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立於鎮外,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壹條境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桶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呈巨大的傘狀遮天蔽日,掩映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舍、民居小舍的後門,間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供人們下河取水、漿洗……、壹座長條青石的小橋跨水橫亙,連接著鎮外的通道。古鎮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頗具"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詩情畫意。古鎮正街街道,用青石鋪築而成,順黑水灘河長約400米。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林比,店鋪建築多為木竹結構,皆以木鬥為骨架,或以木板為墻,或以竹編籬笆糊粉為墻。屋頂多為硬山頂或懸山頂,茨瓦素墻,簡陋中透出清新、素樸的氣息。有些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宅樓呈吊腳式樓,懸空依柱而築,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占壹份天"的設計效果。毛前端的花窗與欄桿均雕飾古雅,極富情趣。花窗裝飾或為幾何紋樣.或為花卉、果實圖案,壹覽無余;憑欄遠眺,東有石佛寺,西有龍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遠處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在老街中部,壹幢名為"九合棧"的木造樓宇格外引人註目。此樓拔地而起,在古鎮房屋中似鶴立雞群。樓高三層,底層大堂開敞,中有樓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為回廊樓閣,左右各有扶梯通達上壹層樓閣。樓閣花窗與欄桿層層均有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巧別致,華麗富貴。轉過橫街,空間高朗開闊,這便是古鎮的公眾集合之地--禹王廟與戲臺。禹王廟為壹縱向木穿鬥大堂式建築,灰瓦粉墻,樸素大方。堂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禹王宮前是壹古色古香的戲臺,戲臺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梁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古代戲劇圖案,戲臺下為暗層,專供雜勤之用,節慶之時,周圍鄉鄰與來往客商雲集於此,看戲娛樂,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