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怎樣審視政客性醜聞?
美國政客的性醜聞,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議員有之,州長有之,總統有之,與中國官員包二奶比起來,美國政客在這方面的嗜好好像壹點也不遜色。壹個正常的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不論是百姓或官員,對於性都有正常的需求,於是法律才將其作為私生活的重要內容給予充分保護和尊重。但作為官員,其婚外情很有可能涉及權力濫用與腐敗,以至於影響到公眾對其國家忠誠的信任,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和嚴謹審視。可能是過多地受到了有價值立場偏向的教育以及影視宣傳的負面影響,我們壹直以為美國包括性在內的生活腐敗至極,糜爛至極,而事實上,基於基督教保守文化的影響,美國人在性方面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放蕩不羈,甚至某種程度上還相當保守。或正是這樣的原因,在美國,政客們爆出性醜聞的事例並不多,更沒有達到美國人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地步。步入政界之前,也就是通過選舉進入政治圈子的政客們在競選期間,自己各方面的私生活早已被沒有大局觀念且意欲增大發行量和收視率撈取經濟利益的美國媒體翻了個底朝天,那些有作風問題的政客,因為加重了公眾對其忠誠品質的懷疑,往往會拒絕投他的票。當然,政客若有情色新聞,還免不了競選對手將這樣的品質劣跡無限放大,從而使得有桃色新聞的政客們過早地被擋在政界大門之外。美國人不會由於政客性醜聞而將其壹棍子打死,關鍵是政客能不能公私分明,是不是因性醜聞涉及到腐敗。當年克林頓因為與萊溫斯基的那些事兒,雖然個人行為並非淩駕於總統責任之上,但依然使得很多人對其缺乏人格自律並履行好公務職責產生懷疑,於是被美國人炒得沸沸揚揚,以至於啟動了國會對總統的彈劾程序。除了以坦誠的態度承認錯誤,到處道歉以獲得選民的原諒之外,克林頓被美國人理解和寬容還得益於美國人公私分明,遵守著壹條涇渭分明的價值底線:不能觸犯法律。美國是個法治國家,政客們在私生活領域只要不觸犯法律,美國人不會拿道德大棒狂追猛打。美國***和黨籍前眾議員馬克?福利曾向不滿16歲的未成年男實習生發送帶有性愛信號的郵件,構成對未成年人的性騷擾,則屬於違法。而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桃色事件,顯然是成人之間男歡女愛妳情我願的事兒,並未觸犯法律。這反映了壹個社會的成熟與理性,公眾能夠將政客私生活上的汙點與政治上的適當作出明確界定,不會由於個人生活處理不當而影響其政治公信。美國人對政客性醜聞事件高度關註還在於對政客利用權力謀取私利的擔憂。政客濫用權力,壹方面侵害了社會公***利益,壹方面背棄了競選承諾初衷,其私生活上的混亂,將會引發公眾對其腐敗的合理猜忌與聯想。事實也證明,政客性醜聞與腐敗之間的關系總是剪不斷理還亂,權色交易遠勝於兩性相愛,這與中國官員包二奶的腐敗如出壹轍。公眾對於政客性醜聞的嚴重關切,使得美國媒體基於新聞自由原則可以在監督手段和力度上大做文章。關於政客,尤其是高層政客,比如總統的性醜聞爆料,美國當局不會也不敢給予別有用心的審查。新聞僅服從於真實,而不擔負另外的其他使命。作為擁有公權力的公眾人物,美國政客不能完全享有普通人的隱私權,其在私生活領域的道德清廉,必須接受媒體和公眾的監督。這既是法律的規定,也是民主的要求。而被披露出來性醜聞的政客,除了道歉以及辭職之外,不會利用權力進行幹涉和壓制,否則,將會因為權力濫用付出更大的代價。政客不是聖人,那些爆出性醜聞的政客倘若經濟清廉工作出色,沒有因為性醜聞而影響為選民謀利益,其坦誠的道歉往往能夠獲得美國人的寬容和諒解。在成熟社會,公民對政客的選擇不僅只設定道德標準,更重要的是要設定能力標準,畢竟政客從事的工作需要壹般人不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維特參議員被原諒了,克林頓總統被原諒了,除了態度誠懇,他們還有卓越的政績為選民原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