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狀碳酸鹽磁鐵石英巖型礦石及特征
該礦石是殿頭金礦床的主要礦石,由於含磁鐵礦較多,顏色較深,又稱黑礦石。礦石以富含碳酸鹽和磁鐵礦為基本特征。主要礦物為黃鐵礦(10%~15%)、碳酸鹽(15%~30%)、磁鐵礦(20%~30%)和石英(45%~60%)。礦石為浸染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由以磁鐵礦為主的黑色條帶、以碳酸鹽石英為主的白色條帶和以黃鐵礦為主的黃色條帶組成(圖5-2)(圖版Ⅴ-6,7)。當磁鐵礦和碳酸鹽條帶不明顯而黃鐵礦呈浸染狀分布時,則礦石為浸染狀構造。磁鐵礦以細粒為主,粒度0.01~0.05mm左右,半自形—自形晶,壹般和碳酸鹽、石英壹起組成條帶,其碳酸鹽和石英的含量變化很大,少時則為單壹的磁鐵礦條帶。黃鐵礦粒狀,他形—自形晶,粒度大於磁鐵礦,壹般為0.05~0.25mm,鑲嵌在磁鐵礦、石英或碳酸鹽顆粒之間,生長空間受上述相依礦物的限制,以至晶邊常出現港灣狀凹部或島嶼狀凸起。在港灣凹部為嵌入的磁鐵礦或石英,有的完全包裹於黃鐵礦中,顯示黃鐵礦相對形成較晚。在有的光片中可見細小黃鐵礦被磁鐵礦包裹,類似包裹體,這種黃鐵礦可能就是生長嵌入磁鐵礦中產生的假包裹體,並非早於磁鐵礦形成的黃鐵礦,有時,在碳酸鹽石英條帶中可見斷續分布的黃鐵礦變斑晶(0.05~1.0mm)或聚粒。從礦物之間的結構關系來看,黃鐵礦形成時間總體上晚於磁鐵礦、石英和碳酸鹽,而黃鐵礦本身又形成於多階段,以早階段黃鐵礦為主,為主成礦期產物。
圖5-2 條帶狀構造礦石標本素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