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玩具
“我這串是大紅色的,妳來試試。”“我這串是彩色的,妳來‘盤’我的。”近日,壹則關於“小學生之間流行盤手串”的消息沖上了網絡熱搜,壹種名為“盤手串”的玩具在小學生間引起了熱潮。這種由壹根彈力線和多個彩色珠子組成,可以隨意拼接成各種形狀和圖案的手串讓孩子們愛不釋手。不少家長驚呼:“‘萬物皆可盤’的手串,終於到孩子手裏了!”有孩子表示,在盤手串過程中,“哢嚓哢嚓”的聲音讓孩子們感到解壓。濟南有孩子玩手串嗎?老師們怎樣面對這種情況?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又怎樣看待這個“熱搜”呢?
20人社團中壹半孩子玩過手串
“妳玩過手串嗎?”“我當然玩過了!”
3月30日,濟南壹所小學的教師給記者發來壹段視頻,面對老師的提問,視頻中正在畫畫的小男孩如實回答“玩過”。
“我是五年級學生,我也玩過,那是我姐姐給我的手串,原來是我媽媽的。媽媽不玩了,就放在那裏被我姐姐拿出來玩了。”同樣是該校學生,小美(化名)表示自己也很喜歡玩手串。根據小美的描述,記者分析她的手串應該是壹種名為南紅的瑪瑙。“今年2月我從姐姐手裏接了過來,但我不敢帶到學校,就在家裏寫完作業之後,看電視或者看書的時候玩壹玩。”小美說。
在記者的提議下,這位小學教師做了壹個相關調研,她所擔任輔導教師的延時服務社團裏壹***二十余位學生,其中近壹半學生表示自己正在玩或曾經玩過手串。
記者又咨詢了部分學校,均有少量學生表示接觸過手串。“解壓,還能和同學交流。”這是孩子們***同的回答。不過,記者通過調查,並未在學校周邊商店裏發現熱搜信息中的“盤手串”玩具。
“我現在不玩了,因為我看網上說,玩手串手會長病。”小美稱。
專家建議,教師和家長應采取不同方法對待“盤手串”
濟南市民族醫院康復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路亮說,從身體健康角度出發,小學生玩手串“弊大於利”。他認為,長時間過於集中壹種盤玩動作,會導致手指關節不均衡發育,甚至造成關節肥大性增生等疾病,更嚴重的還會造成過早增生勞損以及腱鞘炎,導致以後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我們不建議孩子,尤其是正處於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小學生‘盤手串’。”路亮說,小學生盤手串現象,不能單單從身體發育角度來分析,更應該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角度來“尋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劉洋非常認可路亮的說法,她說,從某種角度來講,盤手串、玩遊戲以及刷手機之間可以“畫等號”。
劉洋說:“有些孩子沈溺遊戲,為的是在遊戲世界中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也是解壓的壹種形式。盤手串同樣如此,所以,家長和老師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這種行為並做出正確的解決辦法。”
她認為,孩子和大人盤手串的目的並不相同,孩子的內心並沒有給手串貼上“時尚”和“價值”的標簽,單純是在大人或者網絡的影響下得到解壓的途徑。這時,家長和老師都不應該粗暴對待孩子,但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
家長應該***情孩子,以理解的心態,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詢問孩子玩手串的目的是什麽再加以引導。老師則應該樹立班集體的規矩,明確表示學校課堂中不應該出現手串的身影。
“總體來說,現在孩子們的興趣點較少,又或者感覺學習和生活壓力過大,才會尋找特別的玩具。老師和家長應該學會緩釋孩子們的壓力,多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劉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