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別是什麽?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別是什麽?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壹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壹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歷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壹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壹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占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誌》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壹壑泉水如湧,故名湧泉寺。宋鹹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壹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歷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禦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壹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壹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壹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歷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壹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鐘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鹹通十壹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壹”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壹。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臺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壹,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歷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歷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壹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壹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蘗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壹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壹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壹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巖”,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巖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壹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臥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壹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壹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壹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壹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壹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壹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壹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墻、鐘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臺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壹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壹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歷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巖、甘露寺諸巖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