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肉松的傳說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太倉有壹位大廚師,名叫倪德。壹天它在給陸狀元燒紅燒肉時,由於火苗過旺,肉被煮爛,肥肉脫離,他焦急萬分,把菜燒成這樣,陸狀元還不把他趕走?最後他急中生智,想到了壹個辦法:把焦肉剔除,把剩下已燒幹的肉加上進好的作料做炒肉。做完之後,他自己嘗了壹口,非常好吃,他為自己的“發明”感到高興。最後當他把“紅燒肉”端出來時,他的心“怦怦”直跳,可是當陸狀元吃第壹口時,陸狀元竟然拍手叫好,並給這道菜取了壹個名字:肉松。倪德心裏的壹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後來太倉城裏富人開宴會,都請尼德去燒紅燒肉,久而久之,肉松就成為了太倉的特產。
太倉肉松之所以味道鮮美,是因為制作方法非常講究:首先選瘦豬腿肉5公斤左右,洗幹凈切成短條。接著按肉重計,將花生油3%倒入鍋中燒熱,並且加入生姜1%炸壹會兒,再放入醬油10%,再加水50%,細鹽0.6%,蔥5%,茴香5%黃酒4%用文火燒30分鐘,然後過濾,加入復合味精0.2%。這些看上去好像煩了壹些,不過操作起來非常簡單。接下來就是煮肉了。將肉放進鍋內,加入適量的水,先用大火煮,煮沸後改用小火,肉快發硬時蓋上蓋子,用文火燜2小時。然後就是撇油,加配料,在鍋內補加適量水,繼續煮肉,重復撇油,加水,直到鍋內的油基本撇盡時,加入配料溶液,進行收湯。如果這時肉未爛但水已幹,可加少量水繼續煮,直到肉爛。收湯時活力要猛。最後就是炒壓了,用文火煮,隨時用鏟炒壓肉快,使肉纖維分離。然後只要用小火,勤炒勤翻,使肉纖維全部松散,顏色逐漸變成金黃就算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