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清史稿》是怎麽編的?為什麽《清史稿》不是清朝的正史?

《清史稿》是怎麽編的?為什麽《清史稿》不是清朝的正史?

是怎麽編的?為什麽《清史稿》不是清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註邊肖。

歷史上很多朝代和時期都有官方史書。雖然不能說什麽都是真的,但作為研究古代史的權威手段,還是有很強的參考意義的。但史書壹般不是當時的人寫的,而是後人寫的,或者是壹個朝代滅亡後的下壹個朝代寫的。所以很容易被臟水濺到。後人想讓我們看什麽就寫什麽,不會太在意真相和謊言。然而,歷史上所有朝代中,只有清朝的《清史稿》是驚人的。這個名字不是正史應該有的。為什麽是“草稿”而不是清朝的正史?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編。記載了清朝的正史,也就是《清史稿》的未完成版本。全書***536卷,其中現行學科25卷,實錄142卷,表格53卷,人物傳記316卷,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我記得的是296年的歷史,從1616年清朝皇帝毛努爾哈赤在河圖建立時自稱可汗,到1912年清朝滅亡。

自1914年清朝博物館成立以來,《清史稿》的編纂工作已經持續了14年。柯少文等100多人參與了編纂。到1927年,主編趙爾勛看到整個書稿已經成型,擔心時局有變,時間不多了。他決定以《清史稿》為書名出版每壹卷,以示尚未定稿。趙爾勛在《清史》中指出,這本書是作為歷史手稿出版的“急救篇”,而不是壹本書。然而,目前還沒有壹部按照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代史書。《清史稿》史料豐富,其價值不容忽視。

的風格與《申報》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創新。例如,這壹紀律的壹部分不僅記錄了皇帝每年的軍事事務,而且在上壹代孫俊還活著、沒有名聲的時候,創造了壹種新的“宣彤紀律”模式。除了在各種誌表中記載天文、地理、禮樂、選舉、藝術文化、糧食商品、王公、公主、外戚、諸侯等活動外,新修訂的交通誌、外交關系誌和軍事大臣、軍事巡撫院表,在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傳記中,有三個不同領域的人物傳記,歸屬國和歸屬國,反映了清朝社會的新發展。此外,反清鬥爭中的重要人物,如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等也在《清史稿》之列。這些都是值得稱道的。

但由於參與修史的大多是清朝遺留下來的大臣,書中充斥著反民主革命和美化清朝正統的思想。比如明末農民起義軍被誣蔑為“土賊”,太平軍被誣蔑為“粵匪”,辛亥革命被誣蔑為“起義”。另壹方面,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為在許多地方被掩蓋,有明顯的傾向性錯誤。對此,連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都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19條理由,要求政府下令出版《清史稿》。包括:反革命、蔑視先烈、歌頌死者、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禁忌清朝等。

同時因為《明史稿》是很多人編的,我們編的時候沒有照顧到對方,時局動蕩,所以寫的比較匆忙。沒有主編的全面審核和批準,“邊寫邊改,沒時間改”太粗糙了。故體例不壹,繁簡不當,史實錯誤甚多。其實這和趙爾勛的主導思想有關。因為他認為這本書是“緊急章節”而不是壹本書,他只是想把它作為“巨輪指南”。對於書中的所有錯誤,他都恭恭敬敬地請海中老師指正,以便改正,並作為以後修改的依據。很明顯,按照它的初衷。只是類似現代的征求意見稿。這樣,易培基的“體例不壹致,名稱不壹致,壹人二傳,目錄與書籍不壹致,傳記與記載不壹致,日復壹日,月復壹月,名稱有誤,古體粗糙,疏於體察”的謬誤,就成了先天不足。至於省略、倒裝句、語無倫次,更是出人意料。

是編年史,可以追溯到努爾哈赤稱其為可汗的1616年,以及辛亥革命的爆發。部分內容與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歷史有關,如張勛復辟、溥儀出宮等。

這本書有300年的歷史。大部分文字是以檔案材料為依據的,比如《清史稿》,《清史稿》,《清史稿》。較為詳細系統地展示了清朝的歷史,是研究清朝歷史的第壹手珍貴資料。

既然《清史稿》是壹本重要的史書,為什麽不叫《清史稿》呢?和這本書的背景有關。清朝的草案是在1927年倉促寫成的。當時國內局勢混亂。這本書的許多細節尚未定稿。所以不直接叫“清”,叫“稿”,說明還沒有“定稿”。

的出版源於中國重視歷史的傳統。改朝換代後,新統治者壹直有為前代修史的傳統。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袁世凱批準建立清史博物館。趙爾勛、於世美、劉等人應邀在北京東華門整理《清史》。

袁世凱非常努力地編纂清史。據統計,《清實錄》項目有300多人參與,歷時14年,536卷,2400萬字。趙爾勛編輯的作品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他承認“建築不是史學的專業。他多次負責。”

很抱歉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916年袁世凱因未能當上皇帝而羞死。他失去了經濟支持,清宮博物館的支出立刻緊張起來。趙怡文二訓會親自“討錢”,請領導撥點錢。

不得不說,這本書《清典》終於可以看完了,感謝以下三位軍閥。沒有他們大量的資金支持,這本書很可能會胎死腹中。這三個人分別是“東北王”張和“狗肉將軍”張宗昌和“書生將軍”吳。

在編譯的時候,通關石有壹個幽默的小插曲。雖然大多數參與者都是清朝的老兵,但他們的觀點也是清朝的。他們經常歌頌清朝,諷刺革命者。

但是,這些追隨者並不能讓雙方都滿意。壹方面,國民政府在1929年禁止出版《國史列傳》。另壹方面,以晚清皇帝溥儀為首的前朝貴族也沒少罵他們。畢竟清朝的皇帝還沒死。他在讀什麽歷史?

總的來說,新完成的《清史稿》在年代、事實、人名等方面還是有錯誤的。因為是多人寫的,所以缺乏相互的關心和認真的校對。

但《清史》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還是被後世學者肯定的。《清稿》現已正式列入《清史稿》,是解讀清朝歷史的權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