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四面臨海,大型沙漠卻多達11個,澳大利亞為何如此幹旱?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擁有撒哈拉沙漠的非洲是世界上最幹旱的大陸,可事實上,世界上最幹旱的大陸卻是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那麽,這塊大陸有多幹旱呢?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面積僅有769萬平方公裏,可是光幹旱和半幹旱的地區就達到了340萬平方公裏,大型沙漠多達11個。整塊大陸上能作為耕地和牧場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裏左右,僅占面積的3.4%。
可是只要翻開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澳大利亞卻是地球上唯壹壹塊四面都是海洋的大陸。這就讓人很費解了,既然澳大利亞四面都是海,那為什麽還這麽幹旱呢?
西海岸有寒流經過,降溫減濕作用影響明顯壹塊大陸想要濕潤,光離海洋近還不夠,畢竟不能直接拿海水作為水源。只有海洋上的水變成水蒸氣,飄到大陸上,形成足夠數量的降雨,大陸才能夠有充足的淡水資源形成江河湖泊等水系,才能變得濕潤。
然而澳大利亞的西海岸恰巧是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必經之路,這條寒流從南極方向來,溫度非常低,導致整個西澳大利亞海域的海水溫度都跟著降低,這樣根本就產生不了足夠的水蒸氣,也就形成不了降雨。
舉個更好理解的例子,我們生活中在燒開水時,隨著水溫度升高,可以逐漸看到水中冒出水汽。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往水壺裏倒入涼水,那麽水汽立刻就沒有了。在這裏,西澳大利亞寒流就相當於倒入水壺中的涼水,給海洋降溫減濕,消滅了本該形成降雨的水蒸氣。
副熱帶高壓不具備成雲致雨條件南北緯15-35度是地球上最著名的沙漠帶,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非洲的納米布、卡拉哈裏等沙漠都分布在這個區域內。翻開澳大利亞的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澳大利亞大陸有很大壹部分也分布在這個緯度內。那麽為什麽在這個緯度就會形成沙漠呢?
原來,地球上的空氣也是在有規律地流動著,這種流動會導致地球上各個區域的氣壓並不相同,南北緯15-35度正好是高壓地區,就是非常出名的副熱帶高壓。
這個區域的空氣從高空聚集下沈,導致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好不容易形成的水蒸氣被壓在了地面,升入高空的難度變大,也就沒有辦法利用高空的低溫條件遇冷凝結,自然也就無法形成降雨,所以幹旱不可避免。
地形影響——東部的大分水嶺阻擋了暖濕氣流深入內陸澳大利亞大陸也並不全都是幹旱地區,在它的東部還是非常濕潤的,我們熟知的那些澳大利亞城市,如墨爾本、堪培拉、悉尼等都分布在這裏。那些樹木茂盛、綠意盎然的景象非常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澳大利亞是個溫暖濕潤的大陸。
澳大利亞東部海洋中的洋流是壹股暖流,這股暖流來自赤道地區,作用和西部的寒流正好相反。暖流增加了東部海洋的溫度和水蒸氣蒸發量,蒸發出的水蒸氣再借著太平洋暖濕氣流的力量來到大陸變成降雨,形成了澳大利亞東部的濕潤地區。
本來,太平洋暖濕氣流還可以繼續深入內地,滋潤這片幹旱的大陸。但不巧的是,沿著東部海岸線,從大陸的最北端到最南端隆起了壹座長達3000多公裏、最寬處接近320公裏、平均高度達到1000多米的高大山脈。
這座山脈就像是砌在澳大利亞東部的壹堵不透風的墻,把所有的暖濕氣流都截留在了東部沿海的狹長地帶。在山脈的東部迎風坡,降水豐富、植物茂密、氣候溫暖濕潤,非常適合人類居住。而在大山的西邊降水稀少,氣候幹旱,顯得格外荒涼。所以這座大山脈也有了個非常貼切的名字——大分水嶺。
副熱帶高壓阻止水汽凝結成雨,東部的大分水嶺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再加上西部海洋中來自南極地區的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這是澳大利亞如此幹旱的三大主要原因。
在機緣巧合之下,澳大利亞大陸憑借僅僅769萬平方公裏的體量,集齊三大幹旱條件。在這些條件的***同作用下,澳大利亞大陸縱使四面都是大海,也逃不過成為世界上最幹旱大陸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