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杜澤鎮的杜澤老街

杜澤鎮的杜澤老街

◎杜姓

唐初名相杜如晦的嫡孫杜元感遷此定居後,發姓為村。鎮上大多數人姓杜,現有 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壹部。

◎老街,百年歷史凝聚的文化

杜澤,因壹個不可替代的姓氏而歷久彌新,唐初名相杜如晦的嫡孫杜元感遷此定居後,發姓為村;又因地處銅山、雙橋兩源咽喉,礦工雲集,成為衢北壹大市鎮。作為壹方集散之地,杜澤街市繁華,百年過去,杜澤街道因歲月而變老。

杜澤老街,由南向北延伸,長度約800米,狹窄而悠長。壹道流水穿街而過,上面鋪就青石板,匠心獨具。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房屋大都保留著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築風格,戶戶相連,片瓦相扣,古樸而優雅,中間只留下能看到天空的窄窄壹線。板石鋪就的弄堂,兩旁斑駁的墻壁,講述著老街的過去::老街已有百年歷史,剃頭老店、打鐵老鋪、杜澤灌腸、桂花月餅,售賣各種生產生活家什的百年老店……累積成杜澤獨有的文化。

百年的積蓄,歲月精雕細刻著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臉上的每壹條皺紋,因為它的老,老街更值得漫步駐足。老街是時間的凝固,不知多少聲音和場景在這條狹長的弄堂小街中固化為輕風細雨,物化為春秋故事。

解放前衢州的三十九個大集市中,杜澤市是城北第壹大市鎮,百貨駢集,尤以紙貨為最,山貨商業繁茂,紙為大宗,慢慢改為日市,又發展為農歷九月初九至初十二的物資交流會。每逢九九重陽會,老街高蹺盛行,扮演者腳各縛壹根高達三四米的立桿,化妝成各種人物,在街上行走,疲勞時,就坐在屋檐上休息。老人說,這是北方人帶來的玩法,雖已被歷史擠到壹個角落,但它依然守望著周邊通衢大道和現代建築,默默地堅守和品味著自已的生活。

◎老街,給人壹種散漫和閑適

杜澤老街彎彎曲曲,對於壹個小鎮,過去自然不會有規劃壹說。恰是這彎彎曲曲的街道,給人壹份散漫和閑適,走在街上,絲絲縷縷的意境撲面而來,時而還有遊人頓足拍照留念。

老街是慢悠悠的,祖傳的剃頭刀在臉上沒有半分鐘落不下去,灌腸不到時辰不給妳,打鐵師傅懶得跟妳說無關的話,只顧得低頭不急不躁地打量著他的火候,倒是旁邊等候的村民,熱情地介紹起打鐵人的手藝和老街的歷史。蹲在木門檻上喝稀飯的漢子,手頭端著的或是百年老碗。躺在枇杷樹下竹椅上聽收音機的老奶奶,管妳來來往往多少人,依舊過她的閑適日子。都說杜澤人有“懶人”的光榮稱號,實則這裏的人可真格個個都是高人。

時光在流逝,昔日的孩童如今已滿鬢白發,老街卻變化不大,與彩燈閃爍、人來車往的新街形成鮮明對比。年復壹年,年輕人走出了老街,追求他們新的生活,唯有那些故土難離的老人們,放著兒女們砌的樓房、別墅不住,卻悠閑地、津津有味地生活在老街。每當晚飯過後,老街就響起陣陣吆喝聲:“老王,還沒吃完飯吶?”“張婆婆,出來歇涼噠。”這時,老人們從各自的家裏相繼走出,他們壹手提著靠椅,壹手搖著蒲扇,三個壹堆,五個壹群地聚在壹起。隔壁張家說兒子升官了,對門楊婆婆說女兒從國外來信了,前街劉大嬸說他的孫子上大學了……不寬的老街上時不時發出壹陣陣歡樂的笑聲,偶爾還飄出壹曲悠長的二胡聲,幾分閑適、幾分安穩、幾分寧靜。

◎老街,歷久彌新的老手工藝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來杜澤走親訪友,最常去的就是老街。閑時,父親就牽著我上街走走。走累了,父親總能在老街的某壹屋裏討得壹杯熱茶,我也能得壹顆主人送給的糖粒子解解饞。老街上,美味眾多,第壹次嘗到的便是街頭那家灌腸,壹節只要2毛錢,卻是噴香噴香。而今時隔20年,灌腸的美味還煞是回味,尋思著回憶,聞香尋去。果真酒香不怕巷子深,壹座簡樸的房子前已有二十余人等候,有些還是專程從杭州慕名而來,都說這手藝精湛,獨具風味。

中秋佳節,浙西壹帶都有吃桂花餅的習俗,寓意合家團圓。桂花餅中空,內壁有飴糖,飴糖上粘有桂花瓣,外層則鑲有芝麻,酥香兼備,甘美有加。別致獨特的做法,最能體現杜澤人智慧、熱愛生活的本質。老掌櫃說,吃桂花餅要在裏面夾壹只月餅,這樣吃起來味道最好,猶如調酒,融合各種口味,讓人回味。

在老街還能見到許多而今少見的老行當,剃頭老店、打鐵老鋪、補鞋攤鋪……記得在老街上有壹中年箍桶匠,大家都稱之為“老王”,他專在家箍著各式各樣的桶。舊時人們的生活少不了各種桶,挑水用的水桶、煮飯用的飯甄、結婚時定制的“紅喜桶”……老王技藝精湛,削板、鉆孔、拼接、套箍,樣樣不在話下,可謂練就了壹身“滴水不漏”的真功夫。直到上世紀90年代,塑料工業蓬勃發展,箍桶匠也在工業化的浪潮中黯然謝幕,那忙碌的身影也定格在了老街的記憶裏。而今中年箍桶匠已邁入老年,再走進他的“金字招牌”,他依舊在專心致誌地箍桶,他說,有些品格是必須堅守的,而有些傳統同樣要有人延續。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箍桶匠、打鐵匠、補鞋匠都被歲月如大浪淘沙般推出了歷史舞臺。老街在集鎮的擴張中也逐漸失去了中心地位,銅山溪兩側道路成為新的商業區,這裏道路寬闊,交通便利,整齊劃壹的店面依次排開。超市、農貿市場、酒店旅館、農村信用社、郵政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商店和部門成了新的街景。老街是過去,回眸老街並非留戀當年的浮華,只為更好地傳承老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