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伊蘭特七代座椅

伊蘭特七代座椅

試駕車型:2021款?伊蘭特1.5L?TOP旗艦版

試駕路況:20公裏城市道路、50公裏高速路況

駕仕指數:70%

考慮到第七代伊蘭特主力車型必然是1.5L車型,所以我決定從頂配的1.4T車型——北京現代將其標註為240TGDi——換到1.5L版本上,希望能夠感受下現代新壹代的Gmma系列自然吸氣發動機帶來的新體驗。

從參數來看,這具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輸出只能說是中等水平,84.5kW最大功率和143.0N·m最大扭矩與大眾、通用的1.5L發動機相差無幾。要知道,同級日系車型排量壹致的自吸發動機可以做到接近100kW的最大功率,福克斯的1.5L也能有90kW。

另外,和這具1.5L發動機匹配的是現代自研的CVT變速箱,只是采用了鋼鏈,在確保CVT平順性前提下,更有助於提升低速比狀態下的動力性能。

從實際體驗上看,第七代伊蘭特的這套動力總成確實很符合10萬元緊湊型家轎的預期,非常適合城市道路的駕駛。

在comfort模式和Smart模式下,第七代伊蘭特1.5L動力總成的動力釋放足夠跟腳,起步時輕點油門也能輕快起步,而且壹開始動力的輸出很“穩”,沒有同級車常見的那種要麽鈍要麽竄的特性。再配合CVT的平滑提速,這代全新車型至少在時速達到80公裏之前都會讓人開起來有種遊刃有余的感覺。

特別是油門踏板的阻尼感,相比於上壹代車型領動有了很明顯的提升,踩下去會覺得頗為線性,而我記得領動的油門初段太輕,不太容易控制輸出。當然,如果換到ECO或者Sport模式下,同樣油門開度下動力輸出的特性會略有不同,前者會更加柔弱,後者就更積極壹些。

按照北京現代的說法,這壹代的CVT變速箱也有模擬AT換擋的策略,在運動模式下突然深踩油門也會有比較強的提速感。正如上文所提到,現代的CVT采用鏈條傳動,所以在突然大扭矩輸出的工況下打滑損失比日系的鋼帶結構更少,提速感會更強烈,不會只看到發動機轉速攀升而不見速度上來。

雖說在城區路況下,1.5L自吸動力總成完全夠用,然而壹旦跑到高速上,已經被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高功率慣壞了的年輕人估計還是會“嫌棄”它。

我嘗試了在100km/h以後提速到120km/h以上,舒適模式下已經有點勉強了,保持在3000多轉都只能說有壹個“悠長”的過程。好在北京現代還提供了運動模式的選擇,看著液晶儀表盤轉速表上的“紅色血條”極速拉升,發動機會發出嘶吼般的聲響,然後提速感會有那麽丁點的加速。

1.5L自吸動力儲備不夠的另壹個表現是在高速巡航狀態下的轉速偏高,基本上100km/h都要到2300轉,120km/h都是2500轉了。這對於適應了現在渦輪機動輒1800轉高速巡航的人來說,還是覺得發動機運轉過於“激動”了。不過在燃油經濟性上倒也還好,基本上高速巡航油耗能夠在5-6L/百公裏,這主要得益於這代全新伊蘭特白車身減重了84公斤、整車重量被控制在了1240公斤左右。

現代在第七代伊蘭特上沿用了前麥弗遜後扭力梁的設定,這也是該級別車型常規的配置。總體而言,這代伊蘭特開起來整體風格還是很統壹,包括轉向手感都帶有壹些偏運動的味道,底盤也不松散,平整路面上的表現還是足夠讓人滿意。

可有壹點比較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試駕車胎壓偏高的原因,在低速過減速坎和坑窪的時候整車基本上沒有太多濾震,顛簸來得非常直接,後排乘客可以感知到後懸掛的柔性不夠。然而在高速行駛的時候,遇到路面的起伏,車輛又是跟著路面起伏上下,懸掛不能很快拉住車身,穩定感不太好。

看得出現代工程師希望車輛可以呈現年輕人喜歡的中低速硬朗的運動風格,又能兼具在高速行駛時的舒緩感,因此低速段阻尼調得偏小,車輛容易發飄,而中高速段阻尼又很大,沖擊來得太突兀。只是從這種底盤表現來看,第七代伊蘭特應該說是在硬朗和舒適之間差壹些過渡,沒有現在比較流行的“韌勁”。

靜態方面算是第七代伊蘭特主打的賣點。鋒利的外形設計確實非常搶眼,車身上布滿了大量“楔形”元素,這也考驗著現代的制造工藝,某些部位三條棱線匯聚,可見工程學上用心。同時整車也不是走的傳統家轎的中庸路線,而是激進年輕風格,包括前臉和車尾的動感設計、溜背的C柱,和轎跑車型也就差壹個無邊框車門了。

第七代伊蘭特細節上的處理其實也很有意思,比如1.4T車型和1.5L車型在外觀上其實有不少區別,比如兩款的鉆石切割前進氣格柵其實並不壹樣、進氣口大小也不同、1.4T有尾翼和露出的排氣等等。

從車身比例來看,2720mm的軸距配上4.68米的車長,加上上翹的車尾,讓整車足夠修長飄逸。更關鍵的是1810mm和1415mm的寬高比,甚至來得比思域都更加誇張,看上去就很有戰鬥感,以及改裝潛力——這時候會再次讓我覺得必須要配上1.4T的動力總成。只是這種很運動的造型也給後面的空間體驗帶來了壹些短板。

第七代伊蘭特的內飾走得是科技風,雙10.25寸貫穿式大屏的設計配合平整、纖薄的前IP臺,能夠有很好的視野感。中控大屏偏向駕駛員壹側10度的設計、副駕駛位壹側的拉手、低矮的中央操縱臺等細節設計,營造出強烈的運動氛圍。這種以駕駛員為中心的設計原則應該也是年輕消費群體比較喜歡的。

同時整車的車載主機也是現代和百度合作打造的,除了高效的語音識別系統和導航功能外,新加入的騰訊QQ音樂、加油站APP等第三方應用功能也能夠很好地抓住互聯網原住民壹代的使用習慣。

其實第七代伊蘭特作為壹款迎合年輕消費者的車型,盡管在設計上很用心,可是受制於成本,在內飾材質選用上還是看得出節省的地方。比如基本上內艙的下半部分都是硬塑料,軟材質也大多用厚實的織物或者搪塑來覆蓋,皮革包裹的地方不多。甚至皮質座椅的後半部分都是換用了織物來替代,主駕駛位的網兜也取消掉了。

不過看妳怎麽理解這種材質上的節儉,在當前賣得飛起的卡羅拉和雷淩上面硬塑料的占比更高,軟材質僅有扶手上的織物和前IP臺頂部的壹層搪塑,整體的質感還不如伊蘭特。更不用說伊蘭特至少還給出了壹套大屏和車載互聯系統,算是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至於空間方面,前排空間完全夠用不用多說,只是比較低矮的前IP臺和轉向柱會對壹些身高超過185cm的駕駛者帶來壹些影響。而後排空間,實測來看,對於174cm的我來說,可以獲得壹拳三指的膝部空間,而頭部空間是壹拳多壹點。但是這個後排空間說不上舒展,壹方面是座椅設定得比較直、坐墊也偏短;另壹方面是臀點比較高,加上C柱的溜背造型會讓人覺得有點壓抑。

開完第七代伊蘭特的1.5L版本之後,第壹感覺是這輛車作為壹款針對主流緊湊型家轎市場的全新產品,確實有其“顛覆”之處,那就是在造型上完全迎合了新時代的年輕審美,把傳統認知中的中庸傳統家轎風格給全盤改寫,以極具運動感的造型來讓年輕人買單。另壹個點就是針對中國年輕人的互聯網需求進行了強化,讓產品更貼近中國市場,形成比當前日系、德系緊湊型家轎更有優勢的賣點。

但另壹方面,北京現代在設定第七代伊蘭特的動態性能時其實沒有太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1.5L動力總成本質上還是居家舒適、城市代步的需求,整個底盤和駕駛風格也是輕松易上手,並不是說和外形壹樣來了個大翻天。

顯然對於第七代伊蘭特來說,它所追求的其實永遠都是市場上主流的需求,只是說它理解的當前主流家庭消費者可能更加看重外形上的犀利感,而內裏依舊尋求簡單好開和經濟適用。

文|JackieLXX

圖|JackieLXX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