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答案····急需啊···誰能幫忙分析壹下舞蹈《小城雨巷》的表演風格
其二,音樂極富情感表現力。悠揚的絲竹聲,壹唱三嘆,娓娓道來,動人心弦;空靈的旋律烘托了藝術氛圍,增強了舞蹈的感情色彩,傳神地表現了江南水鄉的清新秀麗。
其三,舞蹈風格具有極強感染力。20位姑娘,手持綢傘,在迷蒙雨絲中翩翩起舞,嬉戲穿行,步態輕盈統壹,舞姿同步飄逸,甚至每把傘伸出來的高度、角度都壹致,既體現出演員的內在修養和理解力,也體現了整個舞蹈的內與外、神與形統壹,透射出人性之美、精神氣質之美。
其四,舞蹈具有文學意境。《小城雨巷》精致而富有夢幻的表現力,讓人產生文學聯想:想到戴望舒的詩《雨巷》,想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句,想到長橋送別的祝英臺,想到孤山解囊的蘇小小,從中品味到久違的詩情和傳統文化的內涵。
作為綜合性藝術,舞蹈《小城雨巷》真是“人美、景美、意境美”,無愧美的化身。這就難怪,春晚演出這個節目時,現場悄無聲息,沒有看小品、相聲表演時的笑聲和掌聲;也難怪,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看這個節目都眼前壹亮。《小城雨巷》奪冠,實至名歸。
但是,《小城雨巷》也有缺憾:壹是服裝設計不太和諧。穿旗袍打綢傘與清新純凈的舞蹈氛圍尤其顯得不和諧。有人批評稱,《小城雨巷》的舞蹈表演,“把江南的小家碧玉編成了大腿舞,弄得風塵味兒十足”。話雖很重,卻並非沒有道理。即便藝術加工,濃妝艷抹穿旗袍也非與恬淡清秀相宜的打扮。何況,穿旗袍跳舞,露出經練功而尤顯粗壯的大腿,也確實破壞了江南女子身段姣美的小家碧玉形象。這不能不說是壹個敗筆。
二是炒冷飯,缺少創新。雖然,《小城雨巷》在舞蹈編排、美術設計和音樂創作上都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但《小城雨巷》是幾年前的作品,曾在中國舞蹈“荷花獎”等公眾關註的電視表演活動中多次露臉。在許多觀眾眼裏,《小城雨巷》是重復演出的節目,缺少新鮮感,雖然場景布置、演員隊形、服裝道具、舞蹈動作也有所調整,但整個節目並非首創。這雖非節目本身的問題,但在晚會演出中藝術評價必打折扣。
正因為如此,我以為與當年的《千手觀音》所體現出的對真善美和藝術完美至極的追求相比,《小城雨巷》還存在壹點差距。但瑕不掩瑜,《小城雨巷》還是堪稱中國現代舞蹈的經典之作。
《小城雨巷》不以場面恢弘、火爆著稱,而以寧靜飄逸、佳人美景為襯托,讓人在壹種靜靜而舒暢、輕歌曼舞中領略了舞之美。姑娘們目不斜視,撐傘、收傘時側身抖水,猶如壹篇意境深邃的散文詩,將江南韻味用肢體語言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最令人動容的是壹個雨中奔跑的女孩到屋檐下躲雨的情節,當女孩佇立在屋檐下時,屋裏伸出壹把雨傘為女孩擋雨。這把傘不僅為女孩擋雨,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撐起了人與人之間壹片溫馨的天空,能不叫人動容嗎?
它再壹次告訴我們,唯“真、善、美”的藝術,才能震撼人心;唯尊重傳統文化的藝術,才更容易獲得認同。2005年春晚因《千手觀音》而經典,2007年春晚因《小城雨巷》而添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