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攤煎餅總是推的時候底下的面都卷起來呢?就是不擦油也不行
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壹是鏊子,鐵制,圓形,有大、中、小三種,中號鏊子直徑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鏊子是烙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條,唐人《朝野僉載》中有“熟鏊上猢猻”語,可知煎餅的歷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來推動糊子的工具,當地人叫“篪子”,木制板狀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來的煎餅卻各有特點。三是油擦子,群眾呼為油褡子,是用十幾層布縫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滲著食油,用來擦鏊子,為防煎餅粘連鏊子揭不下來。 煎餅的制作工藝較復雜,它以麥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糧食為原料,經過淘洗、浸泡,然後用石磨磨成糊狀物,群眾叫“煎餅糊子”。還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1/3或壹半的熟料,稱為“對半子”,群眾稱這樣磨出來的糊子好烙,烙出來的煎餅也柔軟好吃。磨糊子是很費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糧食壹般要兩三個小時才能磨好,因為磨快了,糊子過粗,烙出來的煎餅自然就不好吃。磨的時候,添料必須是有經驗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來的糊子才細膩均勻。舊社會,壹個家庭,常常是能抱得動磨棍的就去推磨,大半宿才能磨完二三十斤糧食。有錢的富裕人家才用得起牲口推磨。現在有了磨糊機,也可將處理幹凈的糧食粉碎成面粉,再用水拌成糊子。但人們總認為不如石磨磨出的香。目前已經有機器制造煎餅的方法了,但機制煎餅味道不如手工煎餅。傳統的手工制煎餅的過程非常復雜,包括磨制面糊、架設鏊子、攤制或滾制、存放,所以手工制煎餅往往是壹次大量制作,然後長期存放食用。下面介紹農村傳統的煎餅制作過程。 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壹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當鏊子燒熱以後,可以用勺子舀上壹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壹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壹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著向前走,重復這壹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於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壹周,煎餅就成。為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壹塊木板(稱為刮批)在上面刮壹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為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壹過要非常的快,也就是二三十秒鐘,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後,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徑壹般在半米到80厘米之間。攤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決定了煎餅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攤制出非常薄的煎餅來。攤煎餅非常講究技術和火候。 滾制煎餅“滾制”壹般是用來制作質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幹或玉米為原料的煎餅。將面在面盆內活成面團。鏊子燒熱後,雙手抱面團在鏊子上均勻的滾動壹圈,面就在鏊子上留下薄薄壹層面團的痕跡,這層痕跡烙熟揭下就是煎餅了。這樣的煎餅比較厚。這種制作方法制作的煎餅比較松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厚度跟面粉磨的粗細有關,粗面粉相對就厚,細面粉就薄。現在也很少見有這種做法的了。壹張煎餅從鏊子上揭下後,往往放到旁邊的蓋墊上,然後壹張張煎餅摞起來。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折疊成長方形,放到甕裏存放。晾涼後煎餅變得薄而脆,由於加熱過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餅可以在常溫下保存很長時間,在過去是出門遠行的必備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