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領袖人物的故事

領袖人物的故事

壹、毛主席心中的人民群眾

1947年,毛澤東東渡黃河後,乘吉普車去西柏坡。行進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壹個生病的女孩和淚流滿面的婦女。他身子壹陣震顫,急忙下車——以下是毛澤東衛士們回憶的原文:

毛澤東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邊,摸摸孩子的手和額部:“孩子怎麽了?”

“病啦!”女人淚流滿面。

“什麽病?”

“請壹個先生看過,說是傷風著涼,氣火上升。可吃了藥不管事兒,燒得說胡話,這會子只剩了壹口氣……”女人嗚嗚地哭出聲。

聽到此,毛澤東眼圈泛紅,猛地扭回頭,朝車上看。是在找隨軍醫生。

“我在這裏。”朱醫生在毛澤東身邊說。

“快給這孩子看病。”

朱醫生用聽診器聽,又量體溫,然後問那婦女孩子發病過程……

“有救嗎?”毛澤東聲音顫抖,提著壹顆心。

“有救。”

“好,壹定要把她救活!”毛澤東頓時放開聲音。

“可這藥……”

“沒藥了?”毛澤東又顯出緊張擔心。

“有是有……只剩壹支了。”

“什麽藥?”

“盤尼西林。”

“那就快用。”

“這是進口藥,買不到,妳病的時候我都沒舍得用,不到萬不得已……”

“現在已經到了萬不得已,請妳馬上給孩子註射!”

朱醫生將那支珍藏很久沒舍得用的盤尼西林用給了生病的孩子。那時,抗生素不象現在這麽泛濫,所以很顯特效。朱醫生打過針,用水壺餵那孩子水。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掀起眼皮,輕悠悠叫了壹聲:“娘……”

那婦女呆呆地睜著大眼,淚水小河壹樣嘩嘩往下流。忽然撲通壹聲跪倒,哭叫著:“菩薩啊,救命的菩薩啊!”

毛澤東兩眼淚花迷離,轉身吩咐朱醫生:“妳用後面那輛車送這母女回家吧。再觀察壹下,孩子沒事了妳再回來。”

後來,每當談到那個孩子和流淚的母親,毛澤東眼圈總要泛紅:“也不知那孩子現在怎麽樣了?把她帶來治療壹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農民缺醫少藥,鬧個病跑幾十裏看不上醫生,要想個法子讓醫生到農村去。吃了農民種的糧就該為農民治病麽!”

這種事,已完全不需要我們去作更多的評論。人民的領袖和人民群眾的心貼得如此之近,如此之緊,人人壹看便能明了。

二、魚兒離不開水

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喊出“人民萬歲”的領袖。人民,在毛澤東心裏是至高無上的,也是他始終不渝的信仰。

他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產黨人的最高境界與追求。他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永久地鐫刻在被譽為第壹國門的新華門。

身處人民群眾之中,如魚得水,毛澤東顯得是那樣開心。在談到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時,毛澤東常用這樣的比喻:“水裏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魚水關系是什麽呢,水裏可以沒有魚,但是魚卻不可離開水,所以用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關系,比喻黨群關系。歷代統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關系的時候,都是水和舟的關系,那個舟是在水上,水是載著舟的,舟還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說封建的統治,它可能還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為魚,就說我永遠離不開妳,但妳可以沒有我,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出身於農民家庭的毛澤東,始終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情感。從延安到北京,毛澤東保持著壹些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總是縫縫補補再穿,飲食習慣也不大講究,聽到農民受苦就掉眼淚。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著大雨。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會場突然遭到雷擊,延川縣代縣長被雷電擊死。事後,壹個農民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安部門聽說後極為震驚,要把此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

毛澤東知道後,急忙制止,他說:“妳們倒是應該去調查壹下老百姓為什麽會罵我們。”調查的結果是,由於邊區軍政人員太多,征收的公糧太多,老百姓負擔過重,群眾中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通過這件事,毛澤東開始反思黨的政策,決定實行“精兵簡政”。毛澤東還親手書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題詞。壹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就這樣開始了。

第壹次為主席拍照片

1937年11月,徐肖冰那時剛參加革命,在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宣傳科任攝影幹事。有壹天,組織上對徐肖冰說,有壹個重要的活動需要拍攝,具體情況到飛機場就知道了。徐肖冰趕到飛機場時,人還很少。等了壹會兒,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肖勁光等在延安的重要領導人都到機場來了,飛機壹到,徐肖冰還沒反應過來,飛機上就下來很多人。原來是蘇聯派專機把王明、康生從莫斯科送回延安,陳雲也從新疆上了這架飛機,另外還有壹些隨行人員。那時徐肖冰到延安不久,很多人他並不熟悉,只好想辦法讓主席的鏡頭多壹點。看到徐肖冰拿著照相機比劃,主席就說:“我們壹起拍個照吧。”然後他們很自然地站在壹起(見《毛澤東畫傳》第132頁,徐肖冰攝)。那時徐肖冰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機,沒有自動裝置,也沒有廣角鏡。他只好離得遠壹些,以主席為中心拍照。因為不熟悉,這次拍照險些把站在邊上的王明圈在鏡頭外面。剛拍完壹張,突然有個外國人把徐肖冰拉到旁邊,問:“妳是哪裏來的?”徐肖冰說:“我是後方政治科的宣傳幹事,是組織上通知我來拍這個照片的。”但這人半信半疑,恰好壹旁有人認識徐肖冰,向他證明了徐肖冰的身分。後來,徐肖冰才知道這人叫馬海德,是個大夫,和美國著名作家斯諾壹起到延安的。但當時被他這麽壹攪,拍照的機會錯過了。當徐肖冰與馬海德熟悉之後,就總跟他開玩笑:“馬大夫,那時我在飛機場拍照片,妳懷疑我,這事是妳該管的嗎?”馬海德自己也覺得好笑。

最滿意的照片

組織上為了培養徐肖冰,送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的四大隊作《論持久戰》的報告。徐肖冰帶著相機,準備給主席多拍幾張照片,可是聽的人很多,會場擠得水泄不通,根本插不進去,更看不見主席。徐肖冰圍著房子繞了壹個圈,找了好幾個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聽眾也拍進去。拿著相機選來選去,最後,他只好站到邊上,拍到主席的側面,同時也將聽眾納入鏡頭。這幅照片,是徐肖冰到延安後比較近距離拍攝主席的第壹張照片。這張照片首次面世是在1968年,攝影界的人士認為拍攝領袖人物敢於從側面取景,而且把聽眾的反襯也帶上了,主席的形象幾乎占滿了畫面,瞬間抓得好,表現的動作也很生動,所以這張照片壹發再發(見《毛澤東畫傳》第159頁,徐肖冰攝)。

國民黨帽徽的故事

徐肖冰所拍攝的照片中,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不計其數,其中有壹張照片還有著特殊的經歷。這張照片就是在黨的七大會議期間,徐老搶拍的毛主席與朱老總的合影。當時朱老總兼八路軍總司令,戴著國民黨軍帽。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壹段時期它在發表的時候被修改過。與徐肖冰的原照相比,我們會看到,朱老總的帽子上國民黨的帽徽被修掉了。現在這幅照片仍有兩個版本流傳於世。在《毛澤東畫傳》編輯過程中,徐肖冰壹再強調要按歷史原貌發表。1988年,日本邀請徐肖冰夫婦去日本舉辦照片展覽,展出的就是原照片。《朝日新聞》特地就此發表文章,稱贊中國***產黨尊重歷史的原貌。徐肖冰說,照片記錄的就是歷史,我們應該尊重歷史。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

跟著主席回韶山

1959年6月,毛澤東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家鄉——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沖。這是他參加革命後第壹次回故鄉。因為他的歸來,韶山沖沸騰了。毛澤東到達韶山時,天已經黑了。第二天早上5點鐘,他就從住處走出來。侯波不知道主席要去哪裏,她背著相機寸步不離地跟著主席。上了壹個小山頂,主席來到父母的墳墓前鞠躬致敬(見《毛澤東畫傳》第238頁,侯波攝)。隨行的人員沒有準備,趕忙從旁邊的柏樹上折下壹枝,獻在主席父母的墳前。默哀完畢,主席對著父母許願:以後有機會,我還回來看望妳們。

下山路上,主席的故居前已是人山人海。他先去老鄰居家。他遞給老鄰居壹支煙,壹邊用他多年未改的鄉音和鄉親們親切地聊起家常。

侯波站在門外,拍下了這歡樂的瞬間。

這張照片,真切地反映了毛澤東與鄉親們之間的深情厚誼。這使侯波感悟到,拍攝領袖的照片不僅要表現他們的偉大氣質,還要表現他們的真情實感。這樣的照片才真實、可信、感人(見《毛澤東畫傳》第428頁,侯波攝)。

“來,咱們壹起照個合影吧”

1949年,毛澤東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休息、辦公,並接見國內外的客人。5月的壹天,侯波接到組織下達的任務,去香山協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見外賓的攝影工作。當時,侯波的工作單位還在北平電影制片廠,中央有事就來電話通知,有時也來車接。這次會見結束,客人走後,侯波他們收拾機械也準備離開。這時,主席回過身來招呼他們坐下。他在延安時就認識徐肖冰,但沒有見過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紹侯波:“這是我的愛人。”主席便問侯波老家是哪裏,侯波回答:“山西夏縣。”主席說:“哦!是關雲長老鄉!陳賡在妳家鄉打了好幾個大勝仗呢!妳是什麽時候到延安的?”侯波又回答說1939年。主席說:“妳是吃陜北小米長大的,要為人民好好服務。”

主席風趣的壹番話,使侯波有些緊張的心理放松了,她沒想到主席這麽平易近人,而且說話這麽幽默。想到不能過多占用主席的時間,侯波他們起身向主席告辭,可侯波心裏,總想著跟主席合影。未曾想到,主席卻站起身,說:“來,咱們壹起照個合影吧。”與侯波他們同來的新華社記者陳正清舉著照相機,讓侯波夫婦倆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主席兩側站好,這時主席搖頭說:“不行,女同誌是半邊天,要站在中間。”不由分說,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左邊。陳正清按下快門,這張珍貴的照片就這樣誕生了。

很長時間,侯波珍藏著這張照片,沒有拿出來。直到後來才公開。很多人看到照片,都好奇地問侯波:“主席應該站在中間啊?”每次,侯波都要把當時的情況介紹壹遍。這也是侯波第壹次見到主席。她沒想到自己後來也被調入中南海。後來主席的活動多了,中央辦公廳考慮到應該用照片來記錄主席和中央領導人的活動,中南海需要有壹個專職的攝影人員,組織上就將侯波調入中南海。調去時,侯波是北平電影制片廠的照相科科長,到了中南海以後,仍是照相科長,其實只有她壹個人。後來時間久了,主席問:“妳怎麽叫個‘侯科長’?不要當那個‘長’。”直到現在,主席身邊的人壹直稱她為“侯科長”。

“南京解放”被疑為“擺拍”

1949年4月,徐肖冰和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壹起住在香山。壹天上午,主席從房間裏出來,秘書走來遞給他壹張《人民日報》的號外,說:“主席,南京解放捷報出來了!”毛主席接過報紙,邊走邊看。這時徐肖冰拿著相機,卻無法拍攝主席的正面,只能耐心等待。看了壹會兒,主席見邊上有凳子,順勢坐下來,手拿著報紙繼續看。怕影響主席看報,徐肖冰悄悄地跟著主席,當主席看到報紙的正面時,“南京解放”的大字標題赫然顯目。徐肖冰按下快門,留下了歷史永恒的瞬間。

毛主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首七律就是這時完成的: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直到今天,徐肖冰回憶往昔,仍飽含深情:“我在香山為毛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義的是他仔細閱讀南京解放號外這個歷史鏡頭。”但是可笑的是,很多攝影家認為這張照片是“擺”出來的,並被作為擺拍的典型。徐肖冰笑道:“我們是搞新聞的,又是給領導拍照,哪裏敢擺布!”

主席暢遊長江

中南海是有遊泳池的,但主席對遊泳池不感興趣,相比而言,他更願意到江河湖泊裏去遊,他對中國的江河有著特殊的感情。1956年5月,主席從廣州經長沙來到武漢,想到長江去遊泳。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很擔心,江水裏漩渦多、還有血吸蟲……然而種種理由都沒能說服主席。只要他下定決心,誰勸也沒有用。王任重只好組織了幾個人先去長江試遊,感覺漩渦的力度不大,可以遊,才放心。

那天下午,毛主席在楊尚昆、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蛇山腳下,就在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處下了水。工廠裏的人都出來了,主席壹下水,人們就跟著在岸上跑,害怕出事。但是主席特別自信,他遊泳的姿勢多種多樣,蝶泳、蛙泳、仰泳,甚至可以在水裏站著。侯波早就做好了準備,把相機、膠卷都準備好,但她不敢下水,只能在船上拍。在她換膠卷的時候,船壹晃,裝膠卷的紙盒落入水中,這時正好主席遊過來,他壹把抓住盒子,順勢站在水中,打開紙盒,邊看邊念上面的英文說明。遺憾的是,當時侯波在裝膠卷,沒有把這壹情景拍下來。

主席壹直遊到漢口的丹水池附近才上岸,***遊了30多公裏,兩個多小時。後來,他寫了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遊泳》來記述這次遊泳: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說起主席照片背後的故事,兩位老人侃侃而談,他們的思維如此清晰,以至於和主席在壹起的點滴都記憶猶新。很多人驚嘆徐肖冰、侯波夫婦為主席拍的照片能惟妙惟肖地展現偉人豁達的氣度和自然的神態,實際上,多年來為主席拍照的經歷使他們知道,主席是不愛拍照的,主席個人照片都是在主席不註意時拍的。主席不止壹次地說過,妳們不要把鏡頭只對準我,要多對著群眾。和主席接觸,他們最大的感受是,主席特別喜歡接近群眾。壹年中,他有近壹半的時間在全國各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常常走入農家,問他們生活怎樣、莊稼怎樣,他與群眾交談,真正關心他們的疾苦……

日光西斜,屋子漸漸暗下來。3個多小時過去了,老人談興尚濃。逢主席誕辰110周年,各種活動頻繁地邀請兩位老人出席,這些天,他們很辛苦,但他們依然精神飽滿地壹壹耐心面對。作為曾經生活在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這種時刻,他們,以及他們手中的相機,均是歷史的見證。

1942年8月,壹天下大雨,陜甘寧邊區政府小禮堂正在開征糧會議。忽然壹聲雷響,禮堂的壹根木柱被劈斷了,出席會議的延川縣長李彩雲同誌不幸觸電而死。這件事傳出後,有的群眾說:為什麽雷沒有劈毛主席?這話傳到毛主席耳裏,毛主席沒有叫人去追查罵自己的人,更沒有去抓什麽”反革命“,而是向幹部了解“罵”的原因。原來,邊區政府下達的征糧任務重,群眾有意見,便借劈雷壹事發泄不滿。毛主席知道原委後,指示有關部門將征收公糧任務從二十萬擔(每擔三百斤)減至十六萬擔。這件事的處理,使黨群關系更加親近,毛主席在群眾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