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黴素在體內存留多久
這個要看什麽樣的人或者什麽樣的體制而言
下面是壹些質料希望有用
黃曲黴毒素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黃曲黴毒素(Aflatoxin,簡寫AF)主要是黃曲黴菌和寄生曲黴菌的代謝產物。在溫暖潮濕氣候地區的糧食和飼料,凡被黃曲黴菌和寄生曲黴菌汙染都可能存在黃曲黴毒素。黃曲黴毒素最易汙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麥、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黃曲黴毒素汙染的程度輕些。我國糧食和飼料被黃曲毒素汙染率很高,給飼料企業和養殖業主帶來了很大損失,人們食用含有黃曲黴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體健康。
1 黃曲黴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確定黃曲黴毒素結構的有AFB1、AFB2、AFM1等18種,它們的基本結構中都含有二呋喃環和氧雜萘鄰酮(又名香豆素),前者為其毒性結構,後者可能與其致癌有關。黃曲黴毒素難溶於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於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機溶劑。分子量為312-346,熔點為200-300℃,黃曲黴毒素耐高溫,通常加熱處理對其破壞很小,只有在熔點溫度下才發生分解。黃曲黴毒素遇堿能迅速分解,但此反應可逆,即在酸性條件下又復原。壹般來說,溫度30℃、相對濕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適合黃曲黴繁殖和生長。在24-34℃之間,黃曲黴菌產毒量最高。幾乎所有谷物、飼草和各種食品(包括畜產品)都可作為黃曲黴基質。
2 黃曲黴毒素的危害
2.1黃曲黴毒素對動物的危害
黃曲黴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發現黴菌中毒性最大的壹種。目前發現的18種黃曲黴菌毒素中, AFB1毒性最強,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誘發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亞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動物的種類、年齡、性別和體況以及營養狀況的不同有差異,年幼動物、雄性動物較敏感。
動物對黃曲黴毒素的敏感順序為:鴨雛>火雞雛>雞雛>日本鵪鶉 仔豬>犢牛>肥育豬>成年牛>綿羊 鱒魚>犬>豚鼠>水鼠>大鼠>猴。
黃曲黴毒素具有誘導突變、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黃曲黴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動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機能障礙和神經系統紊亂為特征。急性中毒表現為食欲廢絕,運動失調,排泄停止,肝炎,黃疸,肝臟充血、出血、腫大、變性和壞死,並伴有嚴重的血管和中樞神經損傷,動物中毒後幾小時至數天內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癥狀表現為食欲不佳,體重減輕,生產性能降低,胴體和蛋殼品質下降,後期出現黃疸,脂肪肝、肝損傷及抑制動物免疫機能和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