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陶塑瓦脊的歷史淵源

陶塑瓦脊的歷史淵源

石灣陶塑瓦脊的燒制歷史非常久遠,據資料記載,陶塑瓦脊在唐末時期已有生產,到明清更趨興盛。前期生產的陶塑瓦脊上的裝飾圖案主要是壹些花鳥、瑞獸、山水等吉祥或辟邪意義的浮雕圖案。但自清代末期,尤其是鹹豐以降,隨著廣東粵劇的興起和發展,以粵劇傳統劇目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題材的人物瓦脊受到廣大人們的歡迎(人物瓦脊被稱為瓦脊公仔),甚至有些瓦脊藝人將整部折子戲搬上瓦脊,將戲中有代表性的場景,用藝術概括的表現手法,組成了連景式連環畫般的故事內容,其人物多達幾百個。將粵劇折子戲搬上瓦脊裝飾,體現了石灣人對粵劇的熱愛,也是石灣陶塑藝人的壹大藝術創舉。

清代嶺南壹帶的祠堂廟宇、富家豪宅大都喜用佛山石灣陶制人物、動物等裝飾屋脊,稱為石灣陶制瓦脊,又稱“石灣花脊”,這使漢族傳統建築的地方性特色尤為明顯。佛山祖廟的陶塑瓦脊是整個建築群的壹項重要特色,堪稱嶺南地區漢族傳統建築裝飾的壹個典型代表,其蘊含了精湛的石灣陶塑工藝技術和豐富的嶺南地區漢族傳統文化價值。

石灣陶塑“瓦脊公仔”,俗稱人物瓦脊。這是壹種高浮雕藝術,把浮雕陶瓷裝置於屋頂瓦脊的寬面中,是清代中葉石灣發展建築琉璃陶瓷中出現的壹大品類。人物瓦脊作為陶瓷建築裝飾藝術的出現,與粵劇流行和影響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石灣藝人能夠把粵劇的連臺大戲搬到瓦脊作為建築裝飾,無疑是壹項劃時代的創舉。它的成就為近代陶塑藝壇栽育出壹朵永不雕謝的名花,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