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幾個時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分為兩個時期:
1、現代文學時期?
白話文的現代文學。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為中國文學史樹立了壹個鮮明的界碑,標誌著以文言文表現形式的古典文學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五四”後,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效仿《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
由陳衡哲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壹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於《留美學生季報》,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壹篇白話小說,只不過影響較小。中國大多以魯迅《狂人日記》為第壹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也是魯迅的第壹篇白話短篇小說。
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誌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其內容與形式的現代化特征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壹個新的時代。
而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短篇小說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白話文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形式,為今後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壹個全新的表現手法。
2、當代文學時期?
“文革”前的文學。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間故事文學在發展,例如,1958年,田漢改編的最成功的話劇《關漢卿》,塑造了知識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這壹時期,只有工農兵才能居於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從中國的文學批評的語言來觀察,充斥了戰爭心態的詞匯幾乎俯首可視,在戰爭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給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主流帶來深刻的影響。?
“文革”開始至1978年的文學。“文化大革命”使文學遭受空前的災難,它是以文學藝術作為其主要批判領域,各界的學者大多被作為左翼分子被關進“牛棚”接受批鬥,從事強制性勞動。對胡適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壹代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播,20世紀90年代仿佛是壹個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寫,逐漸擺脫了文革帶來了影響。作家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創作屬於自己的文體風格,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如朱蘇進強調人物本身個人欲望的長篇小說《醉太平》、瞿永明宣傳女性的《女人組詩》、民間宗教與理想的《殘月》、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
21世紀的到來,中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如瓊瑤的愛情小說、韓寒的現實小說、網絡小說等,現在正在被廣大的文學愛好者所接受。各種文學傳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網站、報紙、電視臺、廣播、雜誌等媒介傳播形式。?
擴展資料:
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走向世界”社會思潮,更引起本領域有識之士的學理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學術思潮中找尋學理依據,進行新的理論體系建構探索。
如傅璇琮對丹納《藝術哲學》“三要素”理論的采用、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國詩歌藝術的嘗試、羅宗強對文人心態中介作用和文學思想內涵的解析等,逐漸推動形成了古代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心理學、美學、文藝學、社會學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響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當代文學
百度百科—中國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