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防線》上映,天平的壹端放上生命,另壹端放什麽可以平衡?
我國從1990年開始向聯合國派遣軍事觀察員執行維和任務,1992年正式派出第壹支維和部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020年是執行國際維和任務30周年。9月18日,壹部記錄我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的紀實電影《藍色防線》上映。
電影沒有虛構的戰爭電影的那種離奇情節,而是再現了我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內戰中保護難民營的故事。負責執行這次維和任務的官兵是從?楊根思連?抽調的,由魯成軍擔任維和步兵營政治教導員。
楊根思連?是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機步58旅3連的榮譽稱號。連隊誕生於1932年,在閩東?蘭田暴動?中做出重要貢獻,之後他們參加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火燒虹橋機場、抗美援朝戰爭,楊根思是該連隊培養出的超級英雄。我軍第壹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連隊,也是我軍的壹面旗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楊根思帶領的壹個排擊退了美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8次集團沖鋒,最終打到只剩下楊根思和兩名傷員,最後時刻,楊根思抱上炸藥與沖上來的美軍同歸於盡。和平時代的楊根思連在國防施工、搶險救災中都有突出的表現。這次他們又接過了國際維和的任務。
聯合國維和部隊必須遵守三個原則:
維和行動不得妨礙有關當事國之權利、要求和立場,需保持中立,不得偏袒沖突中的任何壹方;
維和行動必須征得有關各方的壹致同意才能實施;
維和部隊只攜帶輕武器,只有自衛時方可使用武力。
2016年魯成軍參加維和行動出發前,6歲的兒子把他叫到壹邊說:?妳不會掛了吧!?壹年後,魯成軍回到兒子的身邊,但他的兩位戰友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2016年,還有幾位戰士受傷。他們保護了南蘇丹難民的安全,然而最親密的戰友卻不幸被流彈擊倒。
南蘇丹的戰亂是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之間的戰爭沖突,也是兩個主要部族之間的鬥爭。政府軍顯然在武器裝備方面更勝壹籌,反政府武裝節節敗退,他們經常會扔掉武器進入聯合國難民營。所以政府軍會認為維和部隊是在保護反政府武裝,對維和部隊非常不友好。我國軍人在別國軍隊都已撤離的情況下堅持到最後,體現了大國擔當。
這是我國第壹部維和紀實電影,戰士們面對鏡頭有時候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在他們守望的陣地上,他們註視著不遠處的槍聲與戰火,他們從未害怕過,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光榮與使命。他們依然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這是壹群極具國際主義精神的戰士,這是壹部極具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電影,每個人都應該走進影院看看那些最可愛的人在最危險的環境中的從容與鎮定。他們是英雄連隊的英雄,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國人,他們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是代表大國形象的軍人,他們是把信念看得比生命還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