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孫女雇人為爺爺掃墓

孫女雇人為爺爺掃墓

“孫女道歉”見證文明的力量

近日,鄭州壹老先生拉著孫女猛拍97路公交門,要在路口上車,上車後便對車長破口大罵。但小孫女說的話讓車長直掉淚:“爺爺!是妳不對!車沒進站不能攔門上車!妳再這樣以後不用來接我!阿姨對不起,是我爺爺不對。”

小孩子心地單純,話語不多但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首先告知規則,“車沒進站不能攔門上車”,讓爺爺錯在何處;其二,從話語中看出,爺爺是因接孫女而來趕公交的,不因“利己”而回避原則,“ 爺爺!是妳不對!”擲地有聲,顯示了孩子明辨是非的可貴品質;其三,“阿姨對不起”代表爺爺道歉,知錯就改,溫暖人心。

在道德存在危機的現實境況下,大人屢屢成為失德的靶心,孩子們的真誠、勇敢、無私就顯得如此珍貴。網友們不吝贊美,每壹句力挺都是對公德的守護,也是對規則和童心的點贊。

然而,我們在痛斥老人的時候,可曾想到自己也曾經闖紅燈、亂變道,不按交通規則行事?可曾做過許多在孩子眼裏不對的事情?當很多人習慣於熱衷於潛規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箴言,或竊喜於“無傷大雅”的小瑕疵,漠視道德、自私自利也便成為劣幣驅除良幣的自然結果。

尊重規則、尊重他人,誠信、擔當、文明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元素,也是壹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大人的無禮與失德,居然需要孩子提醒,應該在我們日漸麻木的神經上深深地刺痛壹下,激發我們的反思和改變。

我們常說,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從自動留條的“誠信中學生”到8歲孫女的道歉,孩子的壹言壹行書寫著城市文明的細節,孩子們美好品德見證文明的力量。“孫女道歉”當不止於簡單地褒此貶彼,社會文明需大家攜手創造。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日積月累,積涓成流,***同構建文明大廈,方是我們圍觀、點贊“孫女道歉”之余更深遠的意義。 從小事做起,孫女替爺爺道歉承載著文明反思

孩子替爺爺道歉是壹面鏡子

導語:近日,壹條微博引發關註。視頻上顯示:在鄭州97路公交車上,壹個小姑娘“教育”出言不遜的姥爺:車沒進站,不能攔門上車,妳再這樣以後不用來接我了,並替老人向公交車長道歉。網友紛紛為小姑娘點贊,有公益組織也給小姑娘送去了5000元正能量獎金。

是教育的進步

壹直以來,中國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只以分數論高低,不以德育較高下,畸形的教育方式催生出大批考試高手,大學中寬松的教學環境令許多新生手足無措。因為沒有愛好、因為缺少必要的德育教育、因為缺少對外界的了解,高學歷犯罪逐漸成為社會的難題。 “車沒進站不能攔門上車!”小孩子首先做的是講規矩,講秩序,然後替爺爺道歉,這樣的舉動是教育的進步,至少說明,我們的德育教育已經從娃娃開始抓起。筆者的記憶中,體育課與道德課老師總是缺席,英語、數學老師總是特別辛苦的來補課,直到到了高中,在異常緊張的學習中校長也能夠擠出時間教做人、樹信念。這樣的課來的太晚了壹些,常言“昆明池水淺,卻不知觀魚勝過富春江”。

孩子表現出的沈穩與禮貌,反應出的是良好的教育與修養。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再只以成績論高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再是壹句口號,那麽我們的社會將會有更多的正能量存在,我們的民族就更有希望。

道德激勵比簡單譴責有時更有力

應該看到,人間自有正氣在。幾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輿論都給予了正義的譴責。道德有時是批出來的,當然離不開批判視角,可是僅有批判也不行。因為批判也存在蒼白的壹面,很多時候妳無法叫醒壹個裝睡的人,道德譴責往往只對講道德的人適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應該換壹個思路,建構壹種道德激勵機制。

激勵是存在滲透作用的,經濟學在根本上就是對激勵措施的研究。當激勵成為“現代生活的基石”時,很多問題也就走向了可控狀態。激勵對於孩子的道德養成,有著更明顯的作用。在教育上有壹個說法,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可能有壹點誇張,但誰也無法否認,如果壹個孩子的文明行為及時得到肯定和激勵,顯然會加劇文明的固化,且給其他孩子釋放出示範效應。

道德激勵比簡單譴責有時還要有力。有壹個流傳度很廣的小故事,春風和寒風都想吹開人的衣服,最終春風依靠溫暖的力量取勝。這裏不是否認道德譴責的力量,而是想強調,在道德建設中既要有譴責也要有激勵。愛心激勵帶來的溫暖,有時比嚴苛的譴責還要觸及靈魂。

從“好女孩”和“壞爺爺”找尋我們的影子

曾經,我們很多人跟“好女孩”壹樣,明辨是非美醜,堅守道德規矩,抵制不良行為。隨著我們長大,逐漸融入社會,我們漸漸發現,有時不守規矩會有更大收益,而風險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於是,我們逐漸從“好女孩”變成了“壞爺爺”,將利益算計置於道德文明之上,壹步步邁向冷漠市儈的利己主義者。

很多人心裏都住著壹個是非分明的“好女孩”,可當方便和利益唾手可得,當身邊很多人對此滿不在乎甚至爭先恐後,我們也就經常像“壞爺爺”壹樣,把文明拋諸腦後。小女孩教育爺爺是壹種逆向教育,透過這壹幕,我們有必要反 躬自省:在我們身上,究竟是“壞爺爺”多壹點,還是“好女孩”多壹點?我們是希望身邊“好女孩”更多,還是“壞爺爺”更多?這個問題,值得壹問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