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保險董事長李光榮為何被捕?
4月26日晚,A股上市公司精達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準執行逮捕。
資料顯示,李光榮除了擔任特華投資控股董事長、華安保險以及華安資管董事長之外,還任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北京創業投資協會副理事長、湖南慈善總會副會長等,同時還受聘擔任多家地方政府顧問和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李氏被批捕,不僅意味著保險業繼原富德生命實際控制人張峻、原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原人保集團總裁王銀成、原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後又多了壹位“落馬”的保險大佬,對於業績本就不佳的華安保險來說,也是致命壹擊。
從2017年年報可見,華安保險凈利潤從2015年的7.63億元銳減至2017年的0.42億元,兩年縮水幅度高達94.52%。
雖然同為資本大鱷,但因長時間隱於帷幕之後,以至於在4月26日精達股份發布公告稱李光榮已被法院批捕後,市場並沒有太大反應。相對於安邦事件發生時的“風起雲湧”,這壹次顯得過於平靜。
然而還有壹句俗語——靜水流深,平靜、低調,並不能掩飾李光榮在市場上的叱咤風雲。相關資料顯示,李不僅與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的關系非同壹般,所掌控的特華系還曾被相關人士認為與德隆系有關,並曾壹度被認為根本就是德隆系分支。
公開資料顯示,特華投資控股是壹家以金融投資、財務顧問、投資管理等投資銀行業務為核心,以企業並購、金融研究服務和創業投資為特色的投資控股公司,下設投資銀行總部、投資管理總部、中國博士後特華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華財經研究所等部門及機構。1998年,李光榮在廣州創立了該公司,之後又將總部遷至北京金融街。
2002年,特華投資控股成為華安保險的第壹大股東按照當時的監管規定,收購國內保險公司10%以上的股份都需要監管特批。為此,李光榮聯合6家關聯企業組團收購華安保險,而特華控股也將其收購比例成功控制在了10%以內。不過,最終他仍順利地以2.9億元的價格,從華僑城集團、深圳機場集團、三九集團等數家公司手中收購了華安保險70%股份。自此,華安保險成為中國第壹家民營控股財險公司,而李也自然而然成為華安保險的實際控制人。
入主華安保險後,李光榮的壹系列動作更加讓人篤定了他與德隆系的親密關系。湖南湘暉資產經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湘暉”)不僅成為華安保險的股東(湖南湘暉持有華安保險12.14%的股權),在特華投資控股入股精達股份時也不忘捎帶上後者。
李光榮確實很神秘,但是他在資本市場的手腕卻相當老辣,成功規避監管入主華安保險當然只是其中壹例,事實上他也是國內最早發掘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新玩法的“有識之士”。
早在2004年,李光榮即勇於“試水”,率領華安保險銷售非壽險投資型產品。2007年,為了追求股市紅利,李大刀闊斧,更不惜壓縮常規業務,從而全面轉向理財型業務。不可否認,借助資本市場的火爆行情,進而激進地銷售投資型產品,確實讓華安保險獲得了超額收益。據當時媒體報道,從2004年7月到2007年,該公司累計銷售理財型產品達到218億元,而2008年全年更是高達130.5億元。據悉,僅2006年華安保險投資型業務所產生的投資收益,就平衡掉了該公司之前在車險經營上的全部虧損,甚至出現8000萬元賬面溢利。而在2007年全年華安保險綜合收益率更是達到驚人的32.5%。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國內資本市場大幅下挫,華安保險也迎來因大肆銷售投資型產品所帶來的現金流壓力,不得不從2009年開始回歸常規業務。自此,華安保險也步入“不溫不火”狀態,風光不再。
但是對於李光榮來說,這壹切或許都不甚重要。因為,作為特華系的掌門人,李光榮在保險業的布局不單單是壹家財產險公司。2013年8月,特華投資控股與華安保險聯合設立了華安財保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拿下壹張寶貴的保險資管牌照,註冊資本金2億元。
工商資料同步顯示,李光榮在擔任華安保險董事長期間,在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間還擔任海航系(華安保險的第二大股東)渤海信托的董事長。值得註意的是,在股權關系上,僅從公開資料絲毫看不出特華投資、華安保險和渤海信托存有任何關聯。2017年9月,就在海航旗下渤海金控收購廣州澤達股份願望夭折的同時,李辭去了渤海信托董事長壹職。
所謂能者多勞,李光榮不僅擔任特華投資控股董事長以及華安保險和華安資管董事長,2014年還曾與參與發起成立註冊資本高達500億元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公司(下稱“中民投”)。相關資料顯示,李光榮曾以中民投執行董事、董事會咨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闡述中民投“由保險切入打造金控集團”的戰略。目前,特華投資仍持有中民投2%的股份。不過,中民投官網上已搜索不到與李光榮有關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