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根部發黑,長了少數倒須根,剝開 根基部有惡臭味。請問各位專家是什麽病,怎樣治療!
是水稻細菌性基腐病。 壹般在水稻分蘗至抽穗及灌漿期發生,以分蘗至齊穗期發病最重。大田壹般有3個明顯的發病高峰。移栽後7天左右出現1-2個零星病株,10-15天進入第1個發病高峰,在病株近土表莖基部的葉鞘上產生水漬狀橢圓形或不規則病斑,並逐步擴展,延及部分葉鞘。剝開葉鞘,可見莖基部變褐色至灰黑色,節部色澤較深。嚴重病株先心葉青卷,隨後枯黃,似螟害造成的“枯心”。其後病株基部和根系進壹步變黑,並逐漸腐爛,葉片自上而下依次枯黃,直至全株枯死。病株極易齊泥拔斷,洗凈後用手擠壓,可見乳白色混濁細菌液溢出,有惡臭味。圓稈拔節期,病株葉片自上而下依次發黃,表現出“剝皮死”,形成第2個發病高峰。孕穗至灌漿期,病株葉片先失水青枯,後形成“枯孕穗”或“白穗”,這是第3個發病高峰。“剝皮死”及“枯孕穗”或“白穗”的病株基部均發黑腐爛有惡臭,擠壓有乳白色菌溢。此外,病株基部莖節上有長出倒生根的現象。 防治:壹、藥劑防治 1.往年有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田塊,在水稻插秧前,用20%乙酸銅可濕性粉劑300克/畝,拌細土撒施,可殺死田間土壤中的有害真菌、細菌,減輕病害的發生基率;2.抓住適期用藥,在水稻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期三個容易發病階段,結合水稻其它病害防治,兼治其它病害,如水稻白葉枯病。藥劑可選用氫氧化銅、中生菌素、葉枯唑等殺細菌性藥劑,噴藥後5-7天後再防治壹次。 二、農業防治 加強肥水管理,嚴防深水或脫水幹旱,田面保持幹幹濕濕,淺水勤灌,增強根系活力,避免偏施、遲施氮肥。同時增施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輪作、直播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