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寫壹篇楊絳去世消息報到道

寫壹篇楊絳去世消息報到道

先生已去,作家張者將其2002年為楊絳拍攝的獨家照片刊發於本報以茲懷念。

楊絳先生在京去世,享年105歲

分別19年,“我們仨”終團聚

逝者 楊絳

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是家中第四個女兒。1928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後轉至清華大學借讀。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結婚,同年夏季壹起赴英國、法國留學。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起,先後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楊絳先生壹生創作不竭,著作豐厚。早年創作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被多次搬上舞臺,翻譯了《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譯作。其《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等小說、散文著作廣受讀者歡迎。

據新華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京逝世。

5月25日淩晨,著名作家、學者和文學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歲。

博學、恬淡、低調……這幾個詞匯都可用於描述楊絳和錢鐘書伉儷的公眾印象。丈夫錢鐘書贊譽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是壹段“不尋常的遇合”,他們壹起經歷生活的隱痛,相守相伴。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寫盡了她對逝去的丈夫和女兒的深切懷念,她說:“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如今,生命之火燃盡,她與分別19年的家人終於團聚了。

才女 楊絳年輕時便已享譽京華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錢鐘書夫人。楊絳曾如此解釋自己的筆名來歷:“我家裏的姐姐妹妹嘴懶,總把‘季康’叫成‘絳’,由此‘楊絳’便成了筆名。”

作為極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楊絳先生的創作履歷貫穿了她的壹生。作為才貌雙全的壹代才女,年輕時期便已享譽京華,“楊絳最好”,朱自清、李健吾、沈從文、費孝通都曾不吝贊美之情。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壹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他們的女兒錢瑗曾說:“媽媽的散文像清茶,壹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如今斯人已逝,芳香永存,令讀者感慨不已。有網友留言:“再不用‘我壹個人,懷念我們仨。’望先生壹路走好”。

佳人 “最理想的愛情”緣起壹面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曾在北京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等職,公務倥傯,忙不及履。連張勛復辟時,楊絳的父親也沒能帶領全家逃離北京,只在壹位英國朋友家裏躲避數天。1919年,楊絳的父親辭職南歸,楊絳跟著父母啟程回鄉。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鐘書相識。錢鐘書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壹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第壹次見面,錢鐘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錢鐘書是清華著名的才子,書生意氣,而楊絳也是名門閨秀。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成婚,不久壹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其間,楊絳與錢鐘書愛情的結晶——女兒錢瑗降臨。抗日戰爭爆發後,楊絳與丈夫選擇了回國,輾轉任教北大、清華等高校,同時從事文學研究。

錢鐘書曾用壹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兩人已離世,其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壹樣”,楊絳答,“我也壹樣。”

智者 她的思考和探究與名利無關

上世紀90年代末,在愛女和丈夫接連去世之後,楊絳做的第壹件事情就是將錢鐘書的作品整理出來。2003年,《錢鐘書手稿集》與讀者見面。同時,楊絳將他們夫妻二人高達數百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以讓學子有書讀、讀好書。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氣力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在她92歲高齡之際著手將女兒錢瑗“開篇”的《我們仨》續寫完成並於2003年出版問世。

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楊絳寫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壹個。”

2007年,楊絳出版《走到人生邊上》,傳達了她對人、對生命的終極思考。神與鬼,靈與肉,生的意義,死的歸處……這些人類面對的恒久的問題,楊絳和自己進行討論。她的思考和探究與名利無關,與她棲身的這個紛繁的世界無關。她似乎是在為壹件她認為的重大事情的到來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想要明白,人生究竟意味著什麽。

先生 挺起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2001年,楊絳把她丈夫和她自己的全部著作稿酬捐贈給他們的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專門扶持那些好學而貧困的學生。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媒體負責人宋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的稿費全部捐給清華大學“好讀書”獎學金了,我們每年都會直接將稿費寄給清華大學,現在累計已近2000萬了。對此,楊先生風趣地說:“其中當然有《堂吉訶德》的很大貢獻,這說明堂吉訶德沒有死,他還在中國實行他的騎士道呢!”

晚年的楊絳,閉門謝客,過著壹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但依然筆耕不輟,以其高風亮節和堅忍頑強,挺起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有網友說:“楊絳可能是中國最後壹個用‘先生’稱呼的女性了,也給那個美好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語錄

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話

妳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壹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壹誌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是壹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麽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