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祖先為什麽定十六兩為壹斤?
祖先為什麽定十六兩”為“壹斤
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地的度量衡很不統。就拿重量單位來說,有壹斤十兩的,有壹斤十三兩的,五花八門。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決定全國統壹度量衡。統壹改為十六兩,這就需要在稱桿上每斤之間加上三顆星。這三顆星分別是第壹顆叫作福星,它代表福份;第二顆叫作祿星,它代表祿量;第三顆叫作壽星,它代表壽命。
古秤壹斤等於十六兩,壹兩壹顆星,南北鬥***十三顆星,剩下的三顆是福祿壽星,又分別代表著天、地、良心,做秤也有做秤的規矩。出售貨物克扣壹兩,減福,扣二兩,福、祿俱損,扣三兩,福、祿、壽全無,此警告商賈買賣要公平,寓生意南來北往,四海興隆之意。
據說做買賣的人,如果稱東西,短斤少兩,都要受到懲罰。賣東西少給人壹兩,福星就減少這個人的福:少給二兩,祿星就給這個人減祿:要少給三兩,壽星就給這個人減壽。所以,古人待別人都很厚道,給別人稱東西時從不短斤少兩。從秦始皇制定統壹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壹直沿用壹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