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的建立背景
正當中國的海軍建設在按部就班進行著的時候,1874年5月日本利用沖繩漁船飄流至臺灣與當地高山族人民發生沖突為借口,派兵3000在臺灣登陸“欲就此確認琉球為日本領土”,並進而侵略臺灣,清政府急派沈葆禎率“安瀾”、“伏波”等艦前往臺灣,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懾於清軍威力,日軍被迫逃離臺灣。由於日本在當時僅是壹個中朝大國瞧不起的落後小國,在得到了幾艘外國軍艦後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國,這壹事件使得中國舉國上下大為震驚,清政府開始感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恭慶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壹致努力下“海防”之論壓倒“塞防”,清政府決心加快建設海軍。於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禎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 南洋大臣沈葆禎 總稅務司赫德 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禎從大局出發,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清政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遂采納沈葆禎的建議,先創設北洋壹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壹化三,變為三洋水師”,決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水師,北洋的成軍之路由此開始。
從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委托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從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廠定購了“鎮東”、“鎮南”、“鎮西”、“鎮北”等8艘蚊炮船用於守口,另又定購了兩艘巡洋艦“超勇”、“揚威”,其後由於發現赫德所定購的軍艦質量低劣,李鴻章由此轉向德國訂造軍艦。1879年日本吞並琉球後,清政府鑒於形勢緊迫急令李鴻章從速購買鐵甲艦,李鴻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科學家徐壽之子)和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在歐洲各國訪問,最後選定在德國伏爾鏗
(Vulkan)船廠訂造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及壹艘鐵甲巡洋艦“濟遠”,為保證造艦的質量,李鴻章特派曾留學英、法的劉步蟾、魏翰、陳兆翺、鄭清濂駐廠監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並派管輪學生陸麟清帶領工匠領頭黃帶、林祥光、陳和慶等10人駐廠隨同練習,期於船成學亦成。
1879年11月,李鴻章以從英國定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蚊炮船陸續回國,北洋艦只日多,向清廷奏請將淮軍記名提督丁汝昌留在北洋,暫任提督。1881年9月、10月,在英國訂造的巡洋艦“揚威”、“超勇”,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後回國,北洋海軍初具規模,李鴻章於是奏請以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並為和國際接軌將三角形的水師旗改為長方形的海軍旗。在北洋水師即將成軍之時,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懼怕北洋水師的鐵甲艦開回國內助戰,法國政府向德國施壓,行將回國的“定遠”、“鎮遠”被迫滯留在德國。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福建水師在這次戰爭中全軍覆沒。清政府在戰爭結束後當即下旨“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並正式設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譞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和李鴻章協辦。這個命令再次加快了北洋水師的建軍速度,同年,鐵甲艦“定遠”、“鎮遠”、巡洋艦“濟遠”回國並又向英德兩國各訂造兩艘新式巡洋艦,1887在外定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竣工,李鴻章下令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出洋接帶,並與1887年秋駛回祖國,至此中國所有在外定購的軍艦已全部回國,加上原有的自造艦只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余艘,計5萬余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