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張南生的輝煌壹生

張南生的輝煌壹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張履勛。

1905年8月24日生於福建省連城縣新泉鄉北村壹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入新泉鎮東山樓小學,16歲考入連城舊制中學,畢業後返回家鄉替人管帳,幫助父母維持家庭生計。

1929年4月參加本村農民協會和自衛隊。當年6月,連城縣新泉鄉在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4軍開辟閩西蘇區的鬥爭中成立蘇維埃政府,他被選為鄉政府委員。

張南生

1930年2月加入中國***產黨,並當選鄉黨支部書記。同年5月調入閩西紅12軍,任第2縱隊103團3連政治委員。後任紅4軍第3縱隊7支隊21大隊政治委員、第12師34團3連政治委員。

1931年12月調入寧都起義組成的紅5軍團,先後任連政治委員,第13軍39師116團政治委員、代理團長,紅13師39團政治處主任。

1934年2月曾被紅5軍團選為優秀政工幹部代表,參加了在瑞金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會後任紅13師37團政治委員,國家保衛局保衛總隊政治委員。參加了文家市、吉安、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征初期,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保衛團政治委員。遵義會議後部隊整編,撤銷保衛團,調回紅5軍團13師37團任政治處主任。

1935年9月隨軍編入紅四方面軍,後任紅31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長征中曾三過草地,兩次翻越大雪山,歷盡艱辛,到陜北後參加了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政訓處副主任、386旅771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生口、七亙村等戰鬥。

1938年1月調任晉冀豫軍區先遣支隊政治委員兼冀西地委軍事部長,後任第129師後方司令部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獨立支隊政治委員。1940年任第129師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太行太嶽區1942年夏季反“掃蕩”。

1943年10月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

1945年8月起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並為華北軍區,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翌年升任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上黨、晉中等戰役。

1951年6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誌願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金城戰役和朝鮮停戰後的恢復與建設,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壹級國旗勛章。

1957年8月任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

1975年任北京軍區顧問,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

1982年離職休養。是第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八大代表,中***第三屆北京市委常委。1955年獲二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88年獲壹級紅星功勛章。

1989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百團大戰。福建籍指揮員楊成武、羅元發、賴際發、盧仁燦、張南生、劉雲彪等率所屬部隊參加了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破壞鐵路474公裏、公路1500余公裏,拔除敵據點2993個,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