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清議“和魏晉的”清談“分別代表什麽意思呢?兩者有什麽區別?
這是存在歷史上的兩種現象“清談”和“清議”。其中東漢的“清議”指的是要按儒家的要求在國內選拔人才,還有壹點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士人階層對於宦官的的專權不滿,從而進行的壹種抨擊活動。“清談”則是另壹種情況了,要知道魏晉多名士,愛聚集壹起談論,則是說的對學術的壹種探討。
“清議”是對政治、時政的談論抨擊,而“清談”則是對壹些學術知識的探討。
其實“清議”是廣大的庶族對士族的反抗批判的壹項制度。主要指的依據儒家的倫理道德,談論當世的人物。類似於壹種民間的監督機構。當為官者觸犯了清議,就是犯了眾怒,之後傳達上聽,致使丟官免職,只能回家反省,不能再入官為政。
說白了“清議”就是壹種監督,通過評議來看壹個官員的為人做官如何,有利於國家上層維護封建的統治,也維護了封建的倫理道德。還有到東漢末年,“清議”也成為了士大夫和文化階層也就是士人反對宦官當權,抨擊朝政的手段。說白了也就是民間對上層的風評。
清議的出現其實原本是為了壹些在野的讀書人為了監督當時的士族,畢竟原來選擇官員多是推薦,大多都是家族體系出來的,容易官官相護。但是當時人很註重道德規範,清議可以限制這些人的壹些行為。
到了東漢末年,當時宦官當權壟斷仕途,賣官鬻爵,讓士大夫和儒生非常不滿,太學生和士大夫官僚聯合起來反抗的壹種社會政治力量。
“清談”則是魏晉的文人對於文化的探討,以娛樂和消遣的方式來交流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