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真正來歷
1、源於紀念屈原
民間傳得最多的,端午節的真實來歷是,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見民間傳說端午節的真實來歷也是有壹些根據的。
2、龍的節日
古代的吳越族為顯示他們是“龍”的傳人,就以龍為圖騰,有著斷發紋身的風俗。他們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將裝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樹葉裏的食物,壹面倒入水中,獻給圖騰神吃,壹面自己吃,並劃著那刻有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表演給圖騰神看。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明,端午節的真實來歷與吳越族祭祀圖騰的說法是比較科學的。
3、源於惡日
對於端午節的真實來歷有多種說法,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壹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照這樣壹說端午節的真實來歷跟這也有關系啊!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端午節的真實來歷真的是來源於此嗎?《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還認為粽子只不過是壹種民間普通食品,龍舟競賽是壹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舉行。
4、源於夏至
其依據是在《後漢書·禮儀誌》中所記載的漢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關夏至的壹些習俗,壹直到唐代的《歲華紀麗》對端午的解釋仍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陽才能完全合於正陽之位。端午又稱天中節,所以,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四種端午節的真實來歷說法中,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說。
端午節的風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壹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壹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壹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壹,端午這天是草木壹年中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壹。“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壹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壹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註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填充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壹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紮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壹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壹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壹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壹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7、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五色絲線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8、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於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雲布雨。自然現象上,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9、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