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勝寺塔的出土遺物
地宮未遭盜掘,地面上淤積壹層青泥。在宮室南部正中以磚砌高40厘米的方臺須彌座。其上置白色石質須彌座,四周浮雕仰蓮,下邊四周浮雕覆蓮。東西長80厘米,南北寬64厘米,高72厘米。其束腰部分的北面和東面刻《地宮記》。石須彌座之上置壹方形石函,石函蓋上東西各放鐵塔1件,西側塔體內還有2件玻璃葫蘆。其間放銅錢編織手爐1件,此外還有銅瓶1件。石函內放金棺、銀槨等珍貴文物。須彌座的前方幹擺縱橫。兩丁磚壹垛,***11層,高80厘米。地平面上散布大量銅錢,中間壹堆銅錢和偏東壹堆銅錢之中各有銅鏡1件。清理時發現這兩堆銅錢都用繩穿結。從宮室壁面頂部殘存鐵釘的部位看,可知這兩堆銅錢原來成串懸掛在壁頂的鐵釘上,銅鏡系墜其下,後因繩朽墜地。此外,還在地宮內東邊發現鐵燈1件。***計出土文物28件,金棺 1件。金板制成。置於銀槨內前部,頭西尾東。作前高後低的長方形,長19厘米,前寬11厘米,後寬9厘米,前高13厘米,後高7厘米,重620克。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鏨有麻點紋組成的壺門10個,兩側6個、前後4個,前後左右對稱。
前擋上方高出兩側棺板有壹三面形結構,正面上部壓印出四阿式屋頂,脊獸、瓦當俱全,從正脊兩端的吻獸處用金絲連結在前擋上方。檐下前擋上鏨壹方框,框內鏨刻護法神像兩尊。左像面目猙獰,尖下頒,短須,頭後有火焰紋頭光壹周,身著長袍,腰束帶,赤足站立,左手握劍,右手撫須。右像面部豐滿,怒目平視,短須,頭戴冠,冠帶向外飄曳,頭後亦有火焰紋頭光,身著寬袖長袍,赤足站立,左手撫須,右手握劍。後擋與前擋相同,上邊高出兩側棺板,表面鏨刻銘文6行,為:“維摩院僧趙過,觀音院僧惠應,龍山院僧儀朋、張谷,打造人趙素。”右側棺板前高後低,板面鏨刻文殊菩薩坐於獅背的蓮臺上。獅子張口昂首,挺胸前進,背負的蓮臺下鋪有花薦。獅前有光頭獅童回首牽引。獅後隨三人,第壹人為長須老翁,戴平頂高帽,身著長衣。後二人為高臀少女,身穿曳地長裙,雙手舉幡旗。獅子頭前的上方還刻有花束壹枝,獅子的前後用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五組填補空白。棺板前端的邊沿處有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邊框。後端邊沿處刻“未年三月造”五字題銘。左側棺板與右側相同。表面鏨刻方框,框內刻涅架圖。下部刻壹虎足床,床上方設帳。釋迦牟尼側臥於帳內床上,面部豐滿,身著掩足長衣,頭枕左上肢。床周圍有佛徒六人,作仰面痛哭狀。棺板前方刻有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棺蓋為八棱彬,蓋頂刻風鳥壹對,頭向內,喙向前,高冠,各銜牡丹花壹枝,頸部彎曲,作展翅飛翔狀。線條流暢,形態生動。雙鳳的周圍以麻點紋組成十壹組卷草紋填補空白。棺蓋的前端為歡門式的裝飾,周邊勾出輪廓,內鏨麻點紋,上沿翻卷,扣在棺蓋的前方,並用金絲穿結。棺蓋的後尾將金板的六棱剪開,向下收縮曲卷。金棺兩側棺板、前擋、後擋及棺底的周邊均鏨鑿圓孔,再用金絲穿結為壹體,然後扣合棺蓋。金棺內前部放置“佛骨”1件;後部放置1件圓形銀盒,盒內有“佛牙”1枚。銀槨1件。置石函內,頭西尾東。發現時銀槨外用帶花的絲綢方巾包裹,方巾在槨頂打結,可惜已朽殘,僅存殘片,無法知其原貌。銀槨坐於長方形須彌座狀的銅槨床上。槨床長40厘米,寬20厘米,高260厘米。上邊鑄造出仰蓮壹周,下邊鑄造出覆蓮壹周,底座已殘,束腰部位有壺門12個,左右兩側各4個,前、後兩端各2個。槨床的上下周邊均用圓形鉚釘穿鉚。槨床上部四周樹立圍欄。束腰方形望柱,尖狀柱頭,上端安圓形欄桿,用板片包在柱端,再用銀絲穿鉚。柱間的欄桿為方形,用銀絲交叉縛結固定在柱體上。圍欄下部的空間鑲嵌透雕的卷草、牡丹和菱形花飾欄板。在槨床之上,銀槨的前方,有壹門樓,由兩根方形檐柱承托著仿木結構的屋頂,飾脊獸,壓印出瓦緝、瓦當、滴水、檐板等,檐下有仿鬥拱構件。門樓之下豎立風宇匾,但從檀下兩側保留有長30厘米的絲繩位置觀察,原來匾額應懸掛在門樓檐下,絲繩朽毀才使匾額墜落在門樓下的槨床板上。匾額上摹刻楷書題銘,兩行,***20字,為:“諸法徒因生,如來說是因,彼法徒緣滅,大沙門所說。”銀槨安放在槨床上圍欄內,長方形,前寬後窄,前高後低。長40厘米,寬20厘米,前端殘高34厘米,後端殘高24.6厘米,槨板厚2毫米。
前擋和後擋邊緣包在兩側槨板上,以圓形鉚釘鉚合。前擋的上部為五邊形,高出兩側槨板,並向外傾斜,與槨床上門樓相接。下方線刻門框、門楣和門砧,並刻出兩扇門扉,上有圓形門釘7排,每排8個。門框的上方壓印凸出的雙鳳紋,雙鳳間飾變形卷草紋花結,底面用乳釘紋補空。後擋的上部與前擋相同,但稍低於前擋。表面線刻仿木結構的四阿頂式建築,脊獸、瓦壟俱全。檐下有仿鬥拱結構的飾件。其下刻出門框和兩扇門扉,門扉上有圓形門釘7排,每排6個。
銀槨兩側槨板前高後低,表面壓印凸起的僧院名稱和施主姓名。左側槨板有龍興寺僧惠談、惠宣、永寧等12人和開元寺僧守文、可惠、德崇等13人的法號;右側槨板有施主助教元吉、袁光□、□文正等28人的姓名和女弟子皇甫氏、李氏、黃氏、楊氏等。
槨蓋為七面形,壓印古錢形紋飾。前端有歡門式裝飾,外邊翻卷扣合在槨板前端,用圓形鉚釘穿鉚,兩側透雕對稱的雙鳳戲牡丹紋。
銀槨內前部放置金棺,後部放置玻璃舍利瓶。
石函1件。方形,上部有覆鬥形蓋,子母口,底部坐落在須彌座上的凹槽內。長寬各60厘米,高34厘米。
“佛頂骨”1件。象牙質。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底部磨平。高7厘米。銀盒1件。半球形蓋,扣合在盒口沿的子口上。盒圓形,鼓腹,圜底,圈足。圈足的邊緣鉆圓孔,用銀絲連結在盒的下部。口徑6.5厘米,底徑4.5厘米,高7厘米。“佛牙”1枚。褐色石質,不規則橢圓形。高2厘米。
玻璃舍利瓶1件。圓球狀,小口,圜底,鼓腹。口徑2厘米,腹徑11.5厘米,底徑5厘米,高12厘米。在銀槨內為了擺放平穩,瓶底墊有油泥壹周。瓶內滿儲無色液體,內含粗沙和碎石子“舍利”,以及鎏金雙龍銀壺、紫紅色玻璃葫蘆各1件。瓶口原用青灰色油泥封閉,發現時油泥蓋已墜入瓶中。鎏金雙龍銀壺1件。鑄造而成。小口外侈,長頸,鼓腹,平底。口上有蓮瓣紋蓋,以銀鏈與頸部的活動銀環柑連。腹部鑄出對稱的雙龍紋,表現鎏金。口徑1厘米,腹徑3厘米,底徑1.5厘米,通高5厘米。體小工精,極為罕見。紫紅色玻璃葫蘆1件。上小下大的葫蘆形,圓口,底稍向內凹。高4.5厘米。鐵塔2件。形狀相同,均鑄造而成。基座和塔身平面皆為方形。基座上小下大,形成四個斜壁面,中空。塔身上部四角為焦葉狀飾,中間立剎桿,有七級圓形相輪,其上為方尖狀剎頂。基座長、寬各8厘米,塔連座通高25.5厘米。玻璃葫蘆2件。置於壹座鐵塔內,壹大壹小,粘連在壹起,表面有壹層水銹,呈米黃色,大的壹件為上小下大的葫蘆形,圜底稍向內凹,高4.5厘米;小的壹件為圓口,口沿向外翻卷,長頸,圓鼓腹,圜底稍向內凹,高4厘米。銅錢編織手爐1件。已殘。將銅錢相互疊壓用銅絲穿結編綴而成。爐體保存較好,平口沿,深腹,腹壁近直,平底,圓足。手柄已殘,柄下有鐵皮襯托。爐體口徑12厘米,底徑6厘米,高11厘米,手柄殘長23厘米。所用銅錢有“太平通寶”、“開元通寶”、“天禧通寶”、“景德元寶”4種,以“太平通寶”最多。銅鏡3件。壹件鑲嵌在地宮頂部,圓形,圓紐,紐座周飾蓮瓣和18朵蓮花,襯葉狀紋,寬邊沿,鏡面微凸。鏡面鑿有三角孔,其用意不明。徑30厘米。壹件鏡面較薄,銹蝕嚴重,徑11.5厘米。壹件鏡面較厚,銹蝕嚴重,圓紐,系葡萄鏡,徑11厘米。
銅錢1098枚。其中有“五銖”、“貨泉”、“開元通寶”、“乾元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鹹平元寶”、“景德元寶”、“天禧通寶”、“至元通寶”、“周元通寶”、“宋元通寶”。
銅瓶1件。放在石函上,長頸,圓鼓腹,平底,肩部有口,其上有蓋,用合頁穿連,扣合嚴密。腹徑10厘米,底徑5厘米,通高28厘米。鐵燈1件。已殘。圓形,淺腹,中間有乳釘壹個。徑10厘米。
《地宮記》石刻刻在石須彌座束腰部位的北面和東面。北面銘文楷書,14行,滿行13字,為“鄧州龍興寺大悲院”地宮記 掛姓名如後”順陽縣施主張太君”施石槨壹座妻李氏”男張守遷男張謙男張熨”男張信新婦王氏蘭氏”田氏全氏”許州陽翟縣施主元勛功德主僧法□”師弟惠宣比丘廣香”管內僧正賜紫惠談”施主宋光厚弟宋光晏母親何氏”頂骨壹尊 佛牙壹支 舍利壹瓶”大宋天聖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記””。東面銘文亦楷書,***7行,滿行11字,為“窯地主皇甫妻陳氏”男惟寧女喜姑”弟使院觀察勾押官皇甫曄”妻盧氏男惟清兒新婦段氏”孫兒彭孫”諸法從因生如來說是因”彼法從緣滅大沙門所說””刻銘磚2件。均為甬道內的封堵磚。壹刻“趙三□月”4字,壹刻“天聖九年六月十五日雨下”11字。磚長52厘米,寬22.5厘米,厚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