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畫了多久
宋張擇端用了1年時間繪就了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臺、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壹家,別具壹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據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三國演義》的1191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了多久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了多久,所以是未知。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臺、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
他的畫自成壹家,別具壹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與金對峙的12世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異常尖銳,並達到日趨激化的程度。當時,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動蕩和危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他創作了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
搜狗百科-清明上河圖
搜狗百科-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是作者從幾年幾月幾日開始畫的?到什麽畫完?
流傳疑點研究:(疑點數,全篇統壹排序,下同。)
既然張擇端當時已是壹位宮廷畫院中出名畫師,為什麽《宣和畫譜》卻又不予記載? 《宣和畫譜》,20卷,成書於宣和二年(1120年),書中收錄了從魏晉至北宋的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件。然而《宣和畫譜》中,卻沒有張擇端。
致使後人對張擇端的生平業績知之甚少,若不是後來張著在《清明上河圖》的題跋中極其簡單地介紹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壹舉世名畫的作者是誰都將成為千古之謎。 關於《宣和畫譜》不記載張氏這壹疑點,現在有兩種說法: 壹種說法是認為“張擇端的姓名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摘引自《中華文苑》宗山撰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細節”壹文)。
此外有文章稱,張擇端“宣和年間(公元1119壹1125年)為宮廷翰林待詔”〔1〕,如果張擇端從任宮廷翰林待詔開始創作《清明上河圖》,那麽,他畫好《清明上河圖》最早也應該是在1122年左右,此時,《宣和畫譜》早已編完兩年了。假設張擇端出名晚,其他畫作,如《西湖爭標圖》、《西湖春曉圖》、《南屏晚鐘圖》也完成的較晚,如果是這樣,《宣和畫譜》上沒有介紹張擇端的資料,也還算說的過去。
另壹種說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張擇端編入《宣和畫譜》。筆者整理了四點有關情況: ●《清明上河圖》完成時間是在“政、宣間”,即公元1111—1125年。
“據元代楊準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 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摘引自盧賢生:稀世瑰寶《清明上河圖》,以下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2〕 表示。)。
●《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是姊妹篇,作者不詳,學術界有人認為作者是趙佶,也有人認為是由蔡京、米芾所編。然就書中內容和文風考察,似應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參與下,由官方組織人力,集體編寫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時,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仆射,後任太師,以恢復新法為名,排除異己。工書法,字勢豪鍵,自成壹格。
(摘引自《辭海》) ● 《清明上河圖》這壹畫史魂寶問世八百多年來,雖為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當代人所傾倒,但都感到對作者情況知之甚少而遺憾,有人也做過壹些探討。其中,有人對《宣和畫譜》的主編蔡京進行了質疑。
認為“《宣和畫譜》亦不載張擇端畫名,疑有別由。如陸完跋曰:‘宣和書畫譜之作,專於蔡京’,京以權奸排除異己,因此《畫譜》不載張氏,猶《書譜》不載蘇黃。
此說甚是”。(摘引自2002.11.20《河南網絡美術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壹文。
以下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3〕 表示。) 由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具體完成時間不詳,這兩種說法都各有道理,筆者認為古人陸完早在1524年就探討過,認為過在蔡京專權。
如果說“不載在世畫家”也說不通,蘇軾是1101年卒、黃庭堅是1105年卒。在這點上,僅以奸臣專權而泛指蔡京,也有點冤枉他。
結合第壹疑點研究,筆者認為宣和書畫、譜不載他們三人,可能與徽宗是當時的書、畫大家又是當朝皇帝,不好過高評說蘇、黃、張有關。從這個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載”的觀點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圖》壹出宮門後,流入北京民間。靖康元年閏十壹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東京(今開封)。
於次年(1127年)四月,金貴族進行了大肆搶掠、搜刮。據《宋史》卷二十三記載: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為“幹支”記日法,表示月內的那壹天),金人以帝及皇後、皇太子北歸。
凡法駕、鹵簿,皇後以下車輅、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為之壹空。” 其中,金人部隊中的壹些將領和各級軍官趁著兵荒馬亂之際大肆搜刮。
所以,也有為數不少的珍寶,落入他們的私囊。宋宮舊藏《清明上河圖》就是這樣被人帶到金國的中都(北京),但是並沒有進入金國皇宮,而是成為了私人收藏品。
此前,都說是1126年《清明上河圖》流入民間,宋史明確記載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傳疑點: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壹壹1186年之前的近60年裏,《清明上河圖》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這壹疑點很有可能成為《清明上河圖》流傳中的難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國記元:大定丙午年),張著為《清明上河圖》首次題跋。 張著於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後壹日為《清明上河圖》寫了跋,其題跋的全文是:“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
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大定丙午清明後壹日燕山張著跋”(摘自《中國書畫報》劉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圖》流傳軼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時,用上標 〔4〕 表示。
筆。
清明上河圖畫了什麽?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壹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註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註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壹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壹頂轎子,內坐壹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裏船只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壹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壹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麽。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 *** ,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誌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