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日產戈恩時代的從前、現在、往後

日產戈恩時代的從前、現在、往後

01 引言

時間回到2000年。那時的SUV,在歐洲不太好賣。

面對這樣的市場,那些沒有理想的公司——他們註重財務回報,註重投資的低風險,不敢試錯——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歐洲人不喜歡SUV,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千萬不要在歐洲投放SUV產品”。

而那些積極的公司,對這樣的市場卻有著相對樂觀的想法。他們願意去嘗試壹些以前沒人做過的事情,相信自己有“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的能力。他們會認為:“歐洲人也是喜歡SUV的,但只是目前市場上沒有適合他們的SUV”……

這就是當時的日產。

SHIFT_perspective, SHIFT_the future.

02 逍客壹代的開創:入門緊湊型SUV

第壹代逍客開創了壹個全新的“入門緊湊級SUV”的細分市場,也在歐洲掀起了壹陣風潮,獲得了非常出色的銷量表現。

我們在這裏詳細解釋壹下 “入門緊湊級SUV”的概念。

早期,SUV市場上只有“緊湊級SUV”這個概念。彼時的SUV,大多數是在美國興起,而歐洲對這樣的車型不太感冒。

主流的緊湊級SUV,是RAV4,CR-V,以及日產Rogue/X-TRAIL。這些偏向美國的產品,尺寸往往比較大,操控性相對壹般,整車的品質感比較低,但動力強勁,適合美國市場的需求。

而歐洲人由於對操控性要求高,同時大量國家對停車位的要求高,油價貴,所以基本上使用兩廂車,旅行車,或者壹些5座的MPV,比如雷諾短軸風景,雪鐵龍小畢加索等,代替了SUV的需求。

仔細看逍客,妳會發現他要比RAV4,CR-V等車型的尺寸要小壹些,然而又要比小型SUV如JEEP RENEGADE,本田VEZEL等車型要大壹點(日產這個級別的產品是Juke)。

不僅在尺寸方面,在動力方面也壹樣。上遊的細分市場往往需要相對大壹點的動力才夠用,比如當時的黃金排量是2.4L。而小型SUV往往1.5-1.8L即可滿足入門使用的需求。但逍客介於兩者之間,排量是2.0L。

而對於歐洲市場,最不能妥協的,就是操控了。

今天大多數這壹級別的車型都會采用前麥弗遜、後扭力梁的結構。而第壹代逍客采用了前麥弗遜、後多連桿懸掛的布局,並且後懸掛還不是壹般的多連桿。

▲逍客1代的後橋(含副車架)

▲典型的Control Blade / 4-link結構(含副車架)

仔細看這個多連桿結構,會發現它和今天常見的4連桿(Control Blade)又有所不同。前面的部分更像是壹個拖曳臂,後面有兩根橫向的連桿,並且和斜向布置的減震筒壹起,連接在壹個較小的副車架上。

而這個懸掛,和當年寶馬的操控神車——E36/E46的後橋非常接近。但有所不同的是,逍客將彈簧放在拖曳臂上,並使用了鋁制的上控制臂,寶馬則將彈簧放在上控制臂上。同時,逍客的減震筒是斜向布置,連接在副車架上的——主要為了增加行李艙的儲物空間。而寶馬的減震筒則直接連在車身上——更接近今天的4-link布局。

仔細看會發現,寶馬的副車架上還有4個懸置——用於隔絕震動與噪音。但逍客的副車架上只有4個安裝孔。

▲寶馬E46的後橋

這也是非常獨特的設計——副車架沒有通過襯套,直接連接在了車身上。這種設計方案會導致震動噪音毫無隔絕的,直接從底盤傳遞到車身上,但好處是增加了車輛的穩定性。而這往往也是寶馬從普通型升級到M版車型時的常規操作。

就從後懸掛來看,說壹代逍客是比寶馬3系(非M3)還要硬核的運動型車也毫不為過。

除此之外,日本版的逍客還搭配了日本車上首次使用的,由SACHS開發的high-speed control減震器。既可以做到抑制轉向初期的晃動感受,同時又保留在高速通過道路接縫時的舒適品質感。

不僅懸掛上是偏重運動的設計思路,上壹代逍客的轉向機,也配備了無刷電機,可減少慣性,兼具自然的操控感受,以及適度的反饋。

所以,第壹代逍客雖然是個看上去平平無奇、沒有什麽亮點的產品,但開起來卻別有洞天。社長還記得那年在橫向對比的時候,壹上手就被逍客出色的駕駛性所打動。

同樣,在歐洲,逍客也完美地符合了客戶的需求——這臺承載著日產歐洲未來發展的核心車型,由於開發方向設定合理,得到市場的好評。原定年銷量只有10.6萬輛,但在5月上旬已經獲得了6萬輛的訂單。

而到了2008年的中國市場,逍客在底盤和操控上投入的成本,在當時中國主流消費者消費者眼中,幾乎都是不值壹提的。相對局促的空間,平淡的造型設計,以及後懸掛帶來的噪音就成了軟肋。這也導致第壹代逍客的前期款在中國市場銷量相對平淡。

不過轉機發生在2011年之後,逍客的中期改款迎來了第壹批80後年輕消費者,在有限的經費下可以選擇壹款SUV,逍客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選擇。從此逍客銷量進入了突飛猛進的時代,緊隨CR-V、RAV4這些主流緊湊型SUV跨入萬輛俱樂部。

而到了第二代,逍客自然發生了壹些適應性變化。

03 第二代逍客——本土化的調整

此次試駕的車型是第二代逍客,2017款2.0 CVT豪華版,MSRP 16.88萬元。

主要的配置有:

◆ 胎壓顯示

◆ 全景玻璃車頂

◆ 中控娛樂屏幕(無導航)

◆ 360度倒車影像

◆ 無鑰匙進入和啟動

◆ 真皮方向盤

◆ 215/55R18輪轂

帶著對上壹代逍客“驚艷”的駕駛性的記憶,開上第二代逍客後,第壹個反應就是更關照中國市場。

首先,轉向的感覺不再有上壹代的精準。其次,懸掛的表現也不再有上壹代的運動感覺,進行了偏重舒適性的調校。這兩樣都可能是進行了本地化調整。

好在在壹些復雜路面的處理上,妳依然能感覺到第二代逍客的底盤是越級的,體現出了較高的品質和舒適性,只是缺乏了壹些運動感。

這或許需要感謝東風日產的產品規劃人員,能夠堅持底線——在歐洲,這壹代逍客是有扭力梁後懸掛的,但在中國並沒有搭配。如果改成了扭力梁,逍客就會缺失這個價位細分市場中具競爭優勢的壹點——“具有高級感的底盤”,大概也就難以確保當前的銷量勢頭。

動力總成大體未變,依然是2.0自然吸氣配合CVT的組合。由於CVT的緣故會導致壹定的駕駛樂趣缺乏。

總體來說這車也符合預期——畢竟中國消費者並不需要這些駕駛樂趣,品牌、造型、空間、價格、油耗,是當前主流中國消費者關註的內容。

我們從汽車之家的對比測試中,也可以發現,第二代逍客對比T-Roc探歌得出了類似結論。

但我相信,歐洲的第二代逍客,會依然保留第壹代逍客的特點——這是它在歐洲能獲得消費者認可,所必須的內容。

04 誰改變了日產 – 從“SHIFT the Future”到戈恩年代

日產當年有壹個口號叫做 “SHIFT_the Future”。SHIFT在我們的理解裏,多見於鍵盤上。而在這裏,日產則用SHIFT,表示“再上壹級”的越級產品體驗。

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有著全系V6發動機、副駕駛女王座椅,以及高級木飾內飾的,代號為“SHIFT_luxury”的第壹代日產天籟了。而第壹代逍客,也是SHIFT計劃中的壹個產品——SHIFT_convention,寓意為“超越常規”。

確實,第壹代逍客完美做到了“超越常規”:通過硬核,但又在可行範圍之內的技術選擇,創造了讓歐洲客戶認可的Crossover車型,最終創造了壹個全新的細分市場。

“SHIFT_the Future”的產品口號誕生於2002年,而卡洛斯戈恩“拯救日產”,也發生在相同的時期。但由於汽車產品開發的前置性,實際上戈恩來到日產,與日產的“SHIFT”壹輪產品,並無直接關系——他來的時候,這壹系列的產品早已完成了定義工作,只是在按照時間節點投放市場。

所以,這壹輪產品,是完全體現了“老日產人”對產品的思考的。而這壹代產品的繼任者,則完美體現了“後戈恩時代”。

我們可以看到,天籟逐漸從6換為4,配置壹步步精簡,最後連產品也與美國市場的Altima合並,成為壹個高性價比、大空間的北美車型,而不再是原來那個針對於亞洲的,定位稍高壹些的豪華中級車。

▲這壹代天籟連TEANA的英文都沒了,只剩下壹個中文名字

我們也看到,日產奇駿同樣與北美市場的Rogue合並,成了壹個空間奇大無比,主打性價比的SUV——而不再是當年那個後備箱裏帶塑料抽屜,行李架裏集成了照明燈的X-TRAIL。

▲上壹代奇駿豐富的細節

而逍客借用了奇駿的架構,基本保持了車頭部分壹致,但也導致了逍客的成本增加——不得不對駕駛性進行調整,以維持產品的盈利性。

日產在戈恩的指導下,並沒有任何新產品的投資。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東京車展上,日產的展臺僅有的壹個獨特產品是Serena MPV,以及壹臺與三菱合作開發的K-car,其他諸如350Z、MPV、skyline,全都是已經十個年頭左右的產品。

▲除了綠框的車還算新壹些,其他的都是老產品

日產的產品策略可能還不夠明顯,但如果思考英菲尼迪當前的產品,確實會看到戈恩對這壹品牌“痛下的殺手”。

曾經英菲尼迪的轎車有G,M,Q三款產品,SUV則有EX,JX,FX,QX四款產品,是較為全面的產品系。在動力總成方面,也有2.5 V6,3.5/3.7 V6,4.5 V8,5.6 V8 四款主力機型,以涵蓋所有產品的需求。

而後來,英菲尼迪的產品型譜經過名稱的變更,產品也壹砍再砍。G系替換為Q50保留下來,M級替換為Q70,頂級旗艦車Q45用Q70L長軸版替代。而在SUV方面,EX系列更名QX50。JX替換為QX60銷售至今,FX、QX替換為QX70和QX80,也勉強撐到現在。

全新的產品只有兩個——借用奔馳架構開發的Q30/QX30,以及使用樓蘭架構開發的橫置發動機QX50。就連Q50上的2.0T縱置發動機,也是從奔馳買來的。

可以說在戈恩治下,英菲尼迪幾乎沒有任何投資。這也導致了東風英菲尼迪這家合資公司,完全無米下鍋。而這壹問題,也最終導致了日產的反噬——日產最終無法忍受戈恩長久以來剝削日產的作風,最終上演了“逮捕 – 逃亡”這壹年度大戲。

其實仔細想想,日產的行動也是正常的,正所謂物極必反吧。

05 新的日產——從A到Z

近期,日產公開了壹部全新的產品宣傳片《從A到Z》

在後面的快速鏡頭中,日產介紹了未來即將推出的新車型:

◆ ARIYA

◆ ARMADA

◆ FRONTIER

◆ KICKS

◆ NAVARA

◆ NOTE

◆ PATHFINDER

◆ QASHQAI

◆ ROGUE

◆ TERRA

◆ X-TRAIL

◆ Z

這些車型有全新的產品,如ARIYA,但大多是現有產品的換代。不過有趣的是,ROGUE與X-TRAIL是分別出現的,這或許代表了下壹代產品,這兩款車型將會分割開來。

但值得註意的是,同樣由於汽車產品規劃與開發前置的原因,這些產品也都是在戈恩執政期進行規劃的。這也意味著,或許這些產品也會出現戈恩治下的低成本導向問題。

真正日產開發的產品,要在下壹個產品周期,也就是2024年往後,才能逐漸發布。

希望日產能堅持到那個時候。

附錄 - 戈恩大事記

(《汽車商業評論》整理的戈恩在日產大事記)

1996年,戈恩加入備受利潤暴跌困擾的雷諾集團,擔任執行副總裁。第二年,戈恩公布了200億法郎的成本削減計劃,恢復了其在輪胎制造商米其林(Michelin)工作期間獲得的“成本殺手”的聲譽。到1998年底,雷諾的盈利能力增長了3倍。

1999年,雷諾和日產宣布結盟,戈恩被任命為日產公司首席運營官。那時的日產已經連續七年出現嚴重虧損,瀕臨破產。

戈恩履新後,便推出了著名的“日產復興計劃”,目標是在2000財年扭虧為盈,在2002財年使營業利潤率至少達到4.5%,並將債務減半。戈恩及其執行委員會當時承諾,若達不到目標便引咎辭職。

在裁員2.1萬人(占當時員工總數的14%)、關停五座工廠、簡化供應商體系和股權結構等壹系列操作之後,戈恩提前壹年實現了既定目標。因其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成本削減計劃,戈恩被冠上了“成本殺手”的稱號,也因此成為日本商界傳奇人物。

2000年,戈恩正式出任日產首席執行官。到2000年底,日產實現了27億美元的盈利,占雷諾全年凈利潤的壹半。到2001年5月,日產最終實現扭虧為盈,戈恩成功改造了保守閉塞的日產,也如願以償地實現了復興大計。

2002年,日產公布了“日產180”三年增長計劃,旨在2005年9月份之前使全球銷量增加100萬輛,到2005年春季前使營業利潤率達到8%、汽車業務凈負債降至零。

2005年,日產未能實現其全球銷量增長目標。戈恩又提出三年“增值”計劃,旨在使日產保持業內最高的營業利潤率,在2009年3月之前使全球銷量達420萬輛,並實現20%的投資資本回報率。

同年,戈恩升任雷諾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06年,戈恩為雷諾提出了壹項“Renault Commitment 2009”中期發展戰略,將雷諾定位為歐洲銷量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並計劃在三年內削減14%的采購成本,在四年內削減12%的制造成本。

2008年3月份,日產未能實現其“增值”計劃的主要目標。戈恩隨之又為日產制定了“GT 2012”五年發展計劃,以投資為重點,後因全球金融危機放棄了這壹計劃。

2011年6月份,戈恩為日產制定並宣布了“Power 88”中期發展計劃,旨在使日產到2017年實現8%的全球營業利潤率和8%的全球市場份額。

2012年,日產汽車專註於將其在美國市場份額提升至10%。同年,雷諾汽車由於在歐洲市場銷量放緩,導致營業利潤連續第二年下滑。

2013年,雷諾日產公布其全新合作成果:全球通用模塊化平臺(Common Module Family),旨在降低汽車研發和制造成本。該平臺可幫助雷諾日產聯盟降低工程花費30-40%,使零部件成本降低約20-30%。到2014年,該平臺具備了更多功能,旨在2022年左右每年節省100億歐元(110億美元)。

2016年,身為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的戈恩帶領日產斥資2373.5億日元收購了三菱汽車34%股權,並獲得管理層重大決定壹票否決權,當時三菱正陷入裏程造假醜聞中。在此之後,戈恩又成為三菱汽車董事長,即同時擔任三家汽車制造商的董事長。

2017年,戈恩宣布其將於4月份卸任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壹職,專註於提高雷諾汽車的盈利能力,並鞏固聯盟關系以確認在其退休後,聯盟依然是“不可逆轉的”。西川廣人隨之接替戈恩出任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當時稱,在多年專註於“量”之後,其將專註於提高日產汽車的“質”。

當年,日產汽車實現了7422億日元(約合68億美元)的創紀錄營業利潤,但依然沒有達到“Power 88”的計劃目標,部分原因在於日產為提振銷量給予大幅折扣,導致其在北美地區利潤下滑。

隨後,戈恩宣布了“Alliance M.O.V.E. 2022”計劃,為雷諾、日產和三菱設定了聯合目標,旨在使三家汽車制造商實現每年100億歐元的協同增效目標。

2018年上半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宣布***有553.8萬輛汽車銷往世界各地,同比增長5 %。這個數字超越了大眾集團的551.9萬輛,成為世界銷量第壹的汽車制造商。

然而下半年11月19日,日產內部調查聲稱戈恩低報薪酬、挪用公司資產,戈恩也因涉嫌違反金融法而被日本檢方逮捕。11月22日,日產董事會壹致表決同意解除戈恩董事長職務;11月26日,三菱緊隨日產解除戈恩董事長職務。

2019年1月23日,在雷諾召開董事會之前,戈恩辭去雷諾董事長兼CEO職位,此前戈恩多次申請保釋均被日本法院拒絕。1月24日,雷諾正式任命米其林CEO塞納德擔任雷諾新董事長,任命雷諾首席運營官博洛雷擔任CEO。

至此,戈恩時代正式落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駕仕派立場無關。

文|侯社長

圖|網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