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中國長頭重卡為什麽競爭不過平頭車?原因在這裏!

中國長頭重卡為什麽競爭不過平頭車?原因在這裏!

“中國長頭重卡是否迎來發展的春天?”這個命題已經討論了三年。2016年7月26日由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批準發布《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GB1589-2016)之後,中國長頭重卡沒有因此迎來突破性發展,其市場占用率不到1%,在各大高速公路上很少見到長頭重卡的身影。GB1589-2016明確規定:汽車列車的鉸接列車(平頭牽引車加半掛車)長度限值為17.1米,長頭鉸接列車長度限值為18.1米。對於長頭重卡而言,增加1米長度限值是“機遇”還是“雞肋”?長頭重卡比平頭重卡有哪些優勢和劣勢?長頭重卡應該應用在哪些場景?從TCO考慮長頭重卡是否有優勢?這四個問題直接決定了中國長頭重卡的未來發展。筆者曾經去美國調研過美國長途長頭重卡,參與過中國長頭重卡的技術討論,在此詳細對以上四個問題進行解析。

第壹,長度增加1米是“機遇”還是“雞肋”?

美國重卡以長頭車為主,其市場占比高達95%以上,美國的標準只要求半掛車貨廂的長度最大限值為14.13米,對整車長度限值沒有要求,這就意味著美國長頭重卡駕駛室可以做得更長。在美國八級(整車總重36噸)貨車的長頭6x4牽引車長度為9米左右,相比中國6x4平頭重卡6.9米足足長了2米多,正是這2米的增加才有了更加寬敞的駕駛室休息艙。筆者查詢了目前中國上市銷售的長頭重卡車型長度和軸距,以某企業的A款和B款同平臺開發的平頭和長頭重卡作為對比。

由此可見,為了保證長頭重卡比平頭重卡只增加1米的法規要求,長頭重卡的軸距普遍為3900、4150、4450、4500mm,比同平臺的平頭重卡增加0.6米到1.2米。但是前部發動機艙的長度已經超過了1米,實在沒有額外長度來增加臥鋪的寬度和空間。如果臥鋪寬度和空間沒有增加,則很多客戶認為舒適性沒有顯著提升,與美國長頭重卡的駕駛室休息艙舒適程度相差甚遠。

筆者曾經調研過某個客戶,對方的總結是:“中國長頭重卡是為了長頭而長頭!”筆者反思,當時在制定GB1589-2016時,這1米的長度增加僅僅是給了壹個發動機艙長度,僅僅是提升了碰撞安全性能,沒有充分考慮提升長頭重卡的舒適性。因此筆者認為:對於長頭重卡而言,增加1米長度限值僅僅是個雞肋,不是“機遇”,沒有解決中國長頭重卡發展的根本問題。

第二,長頭重卡比平頭重卡有哪些技術優勢和劣勢?

首先是碰撞安全性能,長頭重卡由於前部有發動機艙作為碰撞吸能區,其碰撞安全性能要遠高於平頭重卡。但是目前中國商用車駕駛室碰撞法規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已經和歐洲最嚴格的ECE-R29-03版法規保持壹致,隨著平頭駕駛室前懸置斷裂吸能、駕駛室後移技術大量應用,長頭重卡的碰撞安全性能優勢在減弱。商用車碰撞安全發展趨勢是主動安全,隨著AEBS(自動緊急剎車系統)大量應用,則長頭重卡的碰撞安全優勢將越來越小。因此,某些使用平頭駕駛室平臺化開發而成的長頭重卡,只憑借碰撞安全性能這壹點優勢無法支撐其長遠發展。

其次是降油耗,長頭重卡整車風阻系數小則油耗會降低。由於長頭重卡前方是發動機艙,車輛整體呈子彈頭型,其風阻系數能降低到0.5以下,同比平頭重卡保持在0.55左右。速度和風阻的關系是平方比關系,即50km/h和80km/h?的風阻不是5比8的關系,而是25比64的關系,其空氣阻力增加1倍多。因此長頭重卡是否節油關鍵要看平均行駛速度,筆者做過測試,長頭重卡只有大於80km/h時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若小於50km/h則沒有差異。

最後是舒適性,由於長頭重卡的駕駛室在前軸和後軸之間,沒有在發動機正上方,從噪音和熱輻射兩方面相對平頭重卡都有優勢。另外,駕駛室在變速箱的正上方,手動變速箱的換擋機構設計更加簡捷高效。美國長頭重卡由於軸距已經超過了5米,則駕駛室後部的休息艙長度超過2米,能夠布置1.2米的雙層臥鋪、冰箱、洗手臺、廚房和衛生間等等。中國全新開發的長頭重卡由於受總長度限制,臥鋪僅僅增加了0.2—0.3米寬度,無法設置廚房、冰箱、洗手臺、衛生間等配置。

另外長頭車相對平頭車也有很多劣勢,長度增加以後轉彎半徑會有所增加,整車重量也會適當增加,城市工況下駕駛員視野還會降低,前部盲區所有增加,因此長頭重卡不適合跑城際運輸。

第三,長頭重卡應該應用在哪些場景?

由於美國的物流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從東海岸到西海岸4000公裏要求在48小時達到,在高速公路上其行駛速度通常在90—100km/h,因此將長頭重卡低風阻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由於駕駛室內部有廚房和衛生間等設施,司機無需因吃飯和上廁所停車,通常是平均4小時交替駕駛才停車壹次。筆者做過計算,重卡司機進入高速公路服務區上廁所平均消耗時間為10分鐘,相當於行駛了10—15km。若每兩個小時進出壹次服務區則全天消耗時間為2個小時,少行駛120公裏以上。筆者認為長頭重卡未來最適合的使用場景為高速長途幹線物流。

另外,由於長頭駕駛室沒有在發動機的正向方,相對可以降低整車高度,對於轎運車而言尤為關鍵。目前匹配平頂駕駛室的平頭重卡高度普遍在3米左右,若正上方再放置壹輛轎車則整車高度超過了4.5米;而匹配平頂駕駛室的長頭重卡則可以控制在2.8米,若匹配小尺寸輪胎則可降低到2.65米,駕駛室正上方可以放壹輛小轎車,整車高度控制在4.3米之內。在GB1589-2016發布之後,國家徹底取締了超長超寬轎運車,取而代之的是22米的中置軸轎運車(裝8輛轎車,裝9輛則1輛在駕駛室正上方非常危險)和17.1米的半掛式轎運車(裝6輛轎車),如果使用長頭牽引車則可以多裝1輛轎車(6+1,總***裝7輛轎車)。雖然22米的中置軸轎運車是未來的主流,但是其價格昂貴只有大型物流公司才會購買,很多散戶依然會選擇長頭牽引車匹配半掛式轎運車。筆者調研過很多轎運車司機,他們壹致反饋習慣開半掛式轎運車,因為在轉彎、倒車、下大坡等工況下都要比中置軸轎運車更方便和安全,另外返程沒有合適的貨源則會在當地配散貨,半掛車能夠裝載更重的貨物,並且裝卸貨物比中置軸方便。

筆者發現目前長頭牽引車使用較多的領域是港口集裝箱運輸車輛,最常見的是老款的壹汽解放長頭車,發動機功率300馬力以下,每天行駛不超過500km。其原因是價格低廉,比同等配置的平頭重卡牽引車能低2萬元左右。因為這款車型已經生產銷售二十年以上,其模具分攤早已完畢。

第四,從TCO考慮長頭重卡是否有優勢?

筆者認為中國的商用車車型選擇應該是市場為導向,更重要的是TCO為導向。筆者將目前國內銷售的長頭重卡分為三類:第壹類是以壹汽解放長頭車為代表的老款長頭重卡,雖然價格低廉但是舒適性差,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因此不做評價;第二類是以平頭重卡駕駛室平臺化開發的長頭重卡,由於不需要設計開發全新駕駛室,其模具和焊裝線沒有投入(占壹款車型開發費用的60%以上),整車成本略微增加,只要平均行駛速度能夠達到80km/h,其油耗會比平頭駕駛室降低2%左右,若每年行駛20萬公裏則能夠省將近1萬元左右的油費,在TCO方面占有壹定優勢;第三類為全新開發的長頭重卡,其設計開發、駕駛室模具和焊裝生產線總投入高達5億元以上。據悉,某廠家最新推出的壹款長頭重卡最高端車型售價已經超過50萬元,比同配置平頭重卡貴了將近10萬元,從TCO角度而言增加了首次購車成本,因此缺乏競爭優勢。

回到本文最開始的那個命題“中國長頭重卡是否迎來發展的春天?”筆者認為,在中國長頭重卡很難有突破性發展,其最關鍵因素依然是法規。GB1589-2016對長頭重卡僅增加了1米的長度限值,不足以支撐長頭重卡的發展。很多企業對長頭重卡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場景還沒有吃透,沒有將長頭重卡低油耗的優勢發揮出來。全新開發的長頭重卡投入巨大,不具備完全市場優勢。未來長頭重卡如何破局,筆者建議在《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下壹輪修改時,將長頭車的長度限值增加到2—2.5米,為駕駛室設計帶來更大的休息艙,使其應用在長途幹線物流場景中,大幅提升舒適性和運輸效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