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城市被稱作''龍城"?而各自的依據又是什麽?
1 .龍城濮陽
1987年在濮陽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稱為"中華第壹龍" 據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濮陽為"中華龍鄉" 如今的龍鄉,如同晶瑩的少女睜開惺忪的睡眼茵氳著青春的芳香以歡快輕盈地腳步迎接生命的拔節.
2.龍城太原的由來
龍興晉陽群雕太原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太原是九朝古都、龍興之地。自建城以來以來,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565年(河清四年),北齊武成帝高湛因晉陽城位於龍山之下,改汾西晉陽縣為龍山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龍山縣為晉陽縣。
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
3.龍城天水
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於宛丘(河南淮陽)。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征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為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伏羲的另壹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為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每壹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壹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壹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4.諸城龍城
諸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北距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50多公裏,南至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日照港80公裏,東離青島港100公裏。全市總面積2183平方公裏,23處鄉鎮(街道),106萬人,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列“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第76位,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市。
諸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漢初年設東武縣,隋代改稱諸城,歷史上曾稱為密州。據考證,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任密州太守兩年,在這裏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千古名篇。諸城名人輩出,孔子的學生、女婿公冶長,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東閣大學士、書法家、宰相劉墉(劉羅鍋),《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庫全書》總裁竇光鼐等都是諸城人。在現代文學史上,湧現出了王統照、臧克家、陶鈍、王願堅等壹批文化名人和崔嵬、李仁堂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黨的“壹大”代表、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也誕生在諸城。諸城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市境內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復雜,其中有小巧的鸚鵡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蜥腳龍、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目前,全市已在十幾個鄉鎮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市境內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1964年至1968年,先後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采化石50余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現已在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因此,諸城又稱龍城,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
5.常州龍城
龍城之稱來源於傳說:很早以前,常州城西北,有座九龍山,山上有座古廟的當家和尚叫弘智。壹天晚上,他夢見龍王的九太子,請求他協助把前來搶占山頭的八位兄長趕跑。於是弘智和尚召集僧眾集中在大殿,擊鼓撞鐘。協助九太子打退了他的八位兄長。當天晚上,九太子又走進了弘智的夢裏,原來經過激戰,兩條為首的惡龍已逃往宜興的山裏,另外六條龍都逃到了常州,九太子希望弘智能去安撫他們,希望六條龍能造福百姓。弘智壹夢醒來便打點行李趕往常州,並在城裏散布了六龍已來到常州的消息。於是老百姓就造起龍船,五月初五那天在白雲古渡,賽起了龍舟。從此,五月初五劃龍船,“雲溪競渡”的風俗就流傳了下來。常州也被稱為六龍城、龍城。
此外,常州府古城池城墻內地形如龜,在古代有龜為龍子的說法,故地形說也成為支撐龍城的壹個史料。
清朝年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次次訪問常州,並在千年古剎天寧寺門前立碑,親書“龍城像教”,至今仍然立於市中心延陵東路,成為常州作為龍城的壹處史實。
傳說在秦朝時,常州郡城西北數十裏地,有壹座九龍山,山上有壹座古廟,廟裏的當家和尚叫弘智。壹天晚上,人世間獨自在方丈間念經,忽然聽得“吱呀”壹聲門響,從外面走進壹個人來,此人生得高頭大耳,黃發、黃眉、黃須,身穿杏黃色官服,腳蹬黑色厚底靴,儼然有上界神仙風度。弘智和尚見了,連忙站起來施禮道:“仙家深夜到此,有失迎迓!”來人道:“長老請了!我乃東海龍王長江妃子所生九太子也!六百年來,我和八位兄長奉命鎮守這壹帶群山,我是這裏九龍山的山神,前些時,秦始皇趕山,把我八位兄長的山頭號都趕跑了,他們不敢同始皇帝鬥,卻又舍不得離開這裏,於是都想來打我的主意,準備搶占我的山頭,看來最近必將有壹場惡戰。為此,今特來祁求長老,到時務必率領全寺僧眾,鳴金擊鼓、助我作戰。切記切記,後會有期!”說罷化作壹條黃龍騰空而去。
弘智壹驚,睜開眼睛,才知剛才做了壹場夢。盡管夢中山神的話仍然記得清清楚楚,心想是做夢嘛,何必當真,便熄燈安息,壹宿無話。次日,又是平安無事,他就更加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了。第三天,正是五月初五,風和日麗,萬裏無雲,九龍山上百花齊放、 景色宜人。弘智和尚吃過中飯,山下山上、山前山後,四處轉了壹圈,壹時感到有些倦意,雙手仰天打了壹個“哈欠”,正想回廟裏午睡,突然看到天空中狂風驟起,滾滾的烏雲從四面八方擁來,壹下子便遮去了太陽,蓋沒了山巒,只見電光閃閃,雷聲隆隆,頃刻間暴雨嘩嘩地傾盆而下,弘智見此光景,當即想起那天夢中山神的囑托,心想莫非真的群龍來奪山了?!便急急忙忙跑回廟裏,吩咐香火、匠工在山門中敲鑼打鼓,自己率領全寺大小和尚壹起集中到大雄寶殿,眾僧齊聲念佛誦經、擊鼓撞鐘,不多壹會,懸掛在大殿右手的銅鐘發出了“當!當 !當!……”宏亮的鐘聲,蓋住了呼嘯的暴風驟雨,震撼著山崗,持續了約莫半個時辰。突然,天空中豁然開朗,祥雲驅散了烏雲,巍峨的九龍山又沐浴在溫暖的金色陽光之中了。
當天晚上,弘智和尚和往常壹樣,焚香默坐,慢慢入定,他眼睛壹瞇,看到山神菩薩又來到他的面前,笑嘻嘻地說:“今天中午,群龍前來攻山,我寡不敵眾,眼看就要敗北,多虧妳及時率眾以金鼓相助,得以轉敗為勝。現在兩條為首的惡龍已往宜興山裏,其他六龍都已逃回郡城。我今天來除了感謝妳,還請妳前往郡城安撫我的六位兄長。盡管他們無理,我卻還是有情,希望他們在城裏安居樂業、為民造福,切勿無事生非、自相殘殺,每年五月初五,可在雲溪相聚……”說著又化作壹條黃龍騰空而飛了。
弘智睜開眼睛,覺得似夢非夢,卻又不敢怠慢。第二天壹清早,他便急急忙忙來到郡城,壹面化緣壹面尋訪六龍蹤跡。他從縣前轉到府前、城南尋到城北,日復壹日、夏去冬來,眼看將近壹年,盡管勿曾尋到“龍跡”,卻在老百姓中間散布了六條天龍降臨常州的消息,城內雲溪兩岸的居民們就集資建造了壹條五色龍船;東門外頭的百姓聽見了也不落後,同樣募捐集資,建造了大小青龍船各壹條;西門的群眾知道了,也集資造了壹條金龍船和壹條白龍船;北門的百姓則造了烏龍船。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城內城外的六條龍船壹字形排列在去溪中段的白去古渡,觀看的百姓無法計數。看客中間不知那位喊了壹句:“六條龍船真好看,為啥勿劃將起來比比看!”這話提船上的水手,大家爭先恐後地向前劃了起來,真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從此,五月初五劃龍船,“去溪況渡”的風俗便在常州流傳了下來,延續了二千多年之久,郡城便被稱為“六龍城”,常州也就有了“龍城”的別名。
6.柳州龍城
柳州柳州,秦屬桂林郡,唐貞觀八年(634)始定名至今。清如漓江宛如玉帶的柳江穿城而過,因“八龍見於江中”而被稱為“龍城”;
南朝梁代大同年間,南方的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傳見“八龍見於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為龍江,於畔建龍城縣即今柳州柳城縣。唐貞觀年間約公元634年,馬平城址遷於今柳州河北半島城中區,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稱“龍城郡”,柳宗元的詩句中也稱柳州“龍城郡”,上下相習,龍城柳州成為歷史的凝固。宋徽宗時,柳州郡號“龍城”成為沿襲定制,《宋史》:“柳州龍城郡”。從歷史的角度說,雖然朝陽或者其他地方或曾名龍城,但是絕對沒有這個郡稱,加上朝陽市並非地理上原來的“和龍城”“龍城縣”,所以公***認可的歷史和文學認為龍城是柳州的壹個別稱。文人騷客的詩句也似可為證,元陳孚《柳州道中》:“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龍城”,不壹而舉。柳州的龍文化可以很明顯的體現在各個地名上面,柳州最繁華的壹條商業街名“龍城路”;多處名勝風景名字與龍有關,“龍潭”“老龍巖”“龍壁山”等,不難發現柳州人對龍的特別感情。至於其他的各個地方別號“龍城”,實乃牽強附會之舉,缺乏歷史根據和淵源,龍城柳州,只此壹家,別無分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郁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7.龍城朝陽
朝陽是壹座歷史名城,自西漢起就設置了郡縣,朝陽古代文化源遠流長,鴿子洞古人類遺址證明,早在 10 多萬年前朝陽大地已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境內牛河梁遺址,證明這裏早在 5000 年前就存在壹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壹重大發現,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近年來,在朝陽境內發現的鳥化石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註,大量發現的壹億三千萬年前的鳥化石,填補了世界生物進化研究的壹項空白,它證明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鳥類的祖先是在中國,在遼西的朝陽。朝陽人傑地靈,數以百計的寶塔古剎點綴著山河大地,使朝陽充滿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朝陽的歷史文化在遼寧省以至於國內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獨特優勢。多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人們已經逐步認識到了朝陽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如今已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
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壹
朝陽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喀左縣水泉鄉大淩河畔發現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北部最早的古人類聚居地。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和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燼層表明,當時的遠古人類在這裏已經從事狩獵、采集並用火熟食,過著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縣發現的古人類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萬年前,朝陽大地上出現了與現代人體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據1979年喀左東山嘴祭壇和建平、淩源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生活在朝陽大地上的原始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已邁入人類文明社會的門坎,出現了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從積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豬龍為首的玉器看,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生產技術、工藝水平以及審美意識都達到了相當的文明水準。朝陽紅山文化大型壇、廟、冢遺址的發現,有利地證明了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進入了古代文明社會,從而使朝陽地區成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發 祥地之壹,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東北最古老的歷史名城
朝陽歷史古城的發展及其地位,標誌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獨特的歷史優勢。位於朝陽城東南郊的柳城歷史久遠,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東北重鎮。據《晉書》及《十六國春秋輯補》記載:“晉鹹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皩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所謂福得之地也,使陽裕、唐柱等,可營制規模,築龍城,構宮室宗廟改柳城為龍城縣。“第二年,即鹹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皩將都城由棘城遷移到了龍城(遼寧朝陽)。文獻記載:“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壹黑龍壹白龍見於龍山,皩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西去。“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黑白二龍現身龍城,正預示著慕容皩也是受命於天,於是在龍山建龍翔佛寺,把新建的宮殿命名為和龍宮。而龍城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長達百年之久。
龍城遺址的發現是在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而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從2003年7月到2004年12月,***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余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跡,出土了包括北燕紀年陶甕在內的大量重要遺物。
發掘中最重要的收獲就是朝陽北大街城門遺址的發掘,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經歷了前燕、後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余年,三燕時期的城門是首次在朝陽城內發現,其門道結構保存完好,建築風貌獨特,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城市的城門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1600年前的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在北京當選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