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2012蔡嘎亮超級音樂脫口秀的生活壓迫

2012蔡嘎亮超級音樂脫口秀的生活壓迫

蔡嘎亮的童年,是在老上海的閘北棚戶區度過的。蔡嘎亮的父親是工人,他們壹家6口就擠在壹間房子裏。日子雖然苦,但阿蔡眼中的童年卻別有樂趣,蔡媽媽是民間語言高手,滿肚子俗語、俏皮話,還有土生土長的人生哲理。打小兒,阿蔡就跟著母親學段子,向兩位姐姐學舞蹈。

看到弄堂裏有人彈吉他,他也拿了塊木板,在上面釘上釘子,綁上鞋帶,自制了壹把“吉他”,每天自娛自樂。

中學畢業後,阿蔡頂父親的名額進了工廠——燒鍋爐、搬氧氣瓶,壹個月拿17塊的工資。“家裏太窮了,我就想,既然我能說會唱,為什麽不能改變生活?”

於是,阿蔡開始跟著廠裏的文藝隊到外面學交誼舞、踢足球,“跳舞不用上班,踢足球可以拿到津貼”。接著,跑歌廳、茶座、咖啡廳,能唱的地方都去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18歲的阿蔡來到上海首家音樂茶座——海燕咖啡館,幫人家敲沙球,漸漸被壹些“走穴班子”註意上。“有壹次,有個歌手生病了,老板就讓我頂替他,這壹唱,就壹發不可收拾。”這次救場讓蔡嘎亮成為了茶座歌手,唱歌給阿蔡每月掙來了幾百塊的收入。於是他辭去了“公職”,專心唱歌。

然而,好景不長。1989年,上海娛樂市場興起“演出證”,但凡在歌舞廳表演的從業人員都需要通過考試,憑借“演出證”才能上崗,阿蔡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上。找不到出路的阿蔡只好南下,來到廣東惠州謀生。在惠州的兩年,是蔡嘎亮“事業”中具有轉折意義的兩年。

由於他的刻苦用心,漸漸地,阿蔡在惠州地盤上站穩了腳跟。到後來,“每晚我演出,票子都提前賣完。”

兩年後,蔡嘎亮回到上海。壹天唱三四場,唱到哪裏就火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