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文化藝術、特色物產,壹壹介紹清楚,兩小時內回答追加懸賞100!
哈尼族日食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食幹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還將瘦肉剁細,與大米、姜末、八角、草果壹起熬粥。他們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腌肉壹起吃。他們還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飯、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寶飯、紫米汽鍋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構成了完整的藥膳系列。這些藥膳具有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大塊朵頤,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聚集壹堂,盡歡而散。村裏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麽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給老者享用。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哈尼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紅河、瀾滄江沿岸和無量山、哀牢山地帶。主要從事農業,他們勤勞勇敢,善於開墾梯田。有十月年(紮勒特節)、六月年(苦紮紮)等節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的彜語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種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幹種土語。哈尼族原來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綠春縣大寨哈尼語的語音作為標準音,創立了壹套哈尼族文字方案。
哈尼族是壹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羅作舞等。樂器有俄比、
哈尼族
紮比、三弦、四弦、把烏、響篾、稻桿、葉號、竹腳鈴、牛皮鼓、铓鑼等。把烏為哈尼族獨有樂器,極有名,金竹制成,狀如笛
子。
吹嘴有簧片、音色寬廣
渾厚,意韻悠遠纏綿。近年經音樂家改制,音域擴大,音色更為豐富,曾受邀赴歐洲諸國演奏,深受歡迎。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壹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壹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紅河縣部分地區葉車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後面壹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壹層層向臀部上卷並向內別,最後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葉車女子向以多衣為榮,因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顯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襯衣、內衣三種,通常在內衣下擺處加數道青藍色假邊,顯得鱗次櫛比,令人目眩。不過,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壹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壹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昆明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求生存,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褲,分多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今滇南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便將那時的穿著沿襲下來了。
哈尼族建築
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後來他們遷到壹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壹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築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壹(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後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壹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妳吸上壹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壹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壹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妳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琳麋美觀,獨具壹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裏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壹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壹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壹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壹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壹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壹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余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壹壹敬酒敬茶,然後大家***舞進寨直抵棚子裏。休息片刻,壹對新人站在壹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壹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壹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铓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壹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壹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壹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只碗和壹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壹桌取壹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壹位廚師端著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裏出來舞向每壹酒席,客人們又象征性地給搛上菜肴。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壹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壹圈又壹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壹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裏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壹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哄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舍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吃新谷與長龍宴
紅河壹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壹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壹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壹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谷粒,連殼放在鍋裏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壹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壹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壹定要吃壹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象新竹壹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壹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壹)。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殺壹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裏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壹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壹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壹大早就把方桌擡到清掃幹凈的街心,壹張接壹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後,經壹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壹壹獻出來。壹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擡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壹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壹壹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壹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壹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宗教信仰編輯本段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裏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裏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壹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裏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壹種特殊的風俗,即前壹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裏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哈尼十月年為大年。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春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裏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裏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壹些禮品。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紮紮”,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紮紮”,日期壹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裏,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壹起“蕩秋千”、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壹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壹棵年月樹,壹枝樹幹算壹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紮紮”。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壹個磨夥,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紮紮”時都要打秋千。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壹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壹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壹天,每人殺壹只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裏,叫魂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幹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裏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壹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壹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壹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壹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壹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現在,這壹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準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壹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征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壹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裏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鳥,把布谷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谷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壹次聽到布谷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壹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壹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谷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裏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壹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裏去了。突然,從海裏翹起壹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壹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谷鳥在上面歇腳。布谷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壹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肴,用壹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谷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壹個適中草坪上,歡度壹年壹度的“裏瑪主”節(春天的盛會),借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壹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壹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裏,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壹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壹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裏捉瑪蚱,每家捉夠壹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壹只壹只撒成四份:頭壹堆,腿壹堆,身壹堆,翅膀壹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妳了,三個月內妳不要吃稻谷!”
“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歷七月左右,谷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過節時家長背著籮筐到地裏拿些谷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桿制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要殺壹只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壹起煮,這叫做"妾都喝紮"(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編輯本段雲南哈尼族風情
哈尼族的婚喪習俗各支系間略有區別。碧約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長大後要征得男家同意後才得嫁給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為姑表舅婚,締結婚約以父母包辦為主,結婚時,當娶親人進入女方的毫巴門時,女方要組織年輕人用“橄欖迎親”,意思是用檄欖把娶親人身上帶著的邪魔打跑掉。臘米人的舅家有優先擇親權,結婚接新人時,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鑼鼓手陪伴下,打著鑼鼓,唱著調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長兄背出家門,要邊哭邊唱“切妞都耶”(女兒調),向父母兄長討嫁妝,其實主要是傾訴離別父母家鄉的苦衷。愛尼人實行壹夫壹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較自由,無姑表舅婚約束,可由男女自己尋找夫妻;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紮紮節(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風情;
雲南哈尼族風情
[3]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在農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紮樂特”。節日裏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農歷十月,稻谷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準備選屬龍日過年(哈尼族歷法,十日為歲首)。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裏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幹幹凈凈,然後洗澡換衣。節日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各家各戶把最好的桌子擡到街心,壹張接壹張擺成長蛇陣。下午,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進行比賽,看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豐盛。
祭過龍樹、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後,街心酒宴開始。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大家同心同德再奪豐收。酒足飯飽後,年過半百的婦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們砍下棕葉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陽落山。宴火點燃時,男人們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靜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