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田伯光
人因復雜,而色彩斑斕、而雜念無窮、而搖擺不斷,進而不易被分類、被貼標簽。蘇軾稱為豪放派,卻寫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經典;李易安雖為婉約詞人代表,卻有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氣概。金老爺子說過,有人的地方,既是江湖。江湖的復雜,不過是人性復雜的延伸而已。因而,在金老爺子的《笑傲江湖》裏,正派出了偽君子嶽不群;邪教有了奇葩東方不敗……在小生閱覽了無數遍《笑傲江湖》之後,提出“萬裏獨行”客、眾生眼中的淫賊、不可不戒大師——田伯光是個好人,親們信嗎?
田伯光好色而不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自己的利益考量、自己的思維方式,因為這些內容的不同,才造就了每個不同的、頗具特性的個體。田伯光就是這麽壹位特立獨行的代表,且沒有之壹。
在金老爺子的筆下,采花淫賊可以分成兩類:有組織的和單獨行動的。前者因為有集團實力撐腰,自身武功高強,所以比較肆無忌憚;而後者大都是要躲躲藏藏,所以卓絕的輕功是非常必要的。
田伯光的快刀也可算是武林壹絕,雖然還不及名門大派的掌門,但勉強也能和青城掌門這樣的二流高手打成平手,各門派的弟子更不在話下。“萬裏獨行”的江湖稱號,非常恰當地體現了他輕功高和單獨行動的兩大特點。為了引開嶽不群夫婦,創造機會和令狐沖相會,田伯光可以在短短的幾天裏,從長安到陜北、陜東連續作案,再上華山思過崖,而且始終挑著兩壇美酒,足見其輕功之高明。被稱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的采花大盜田伯光”,而且確實具備了充分而恰當的條件,田伯光應該是個非常專業的采花大盜,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非也。且看田伯光“在長安城壹夜之間連盜七家大戶,並在每家墻上寫上九個大字,‘萬裏獨行田伯光借用’”。親們,田伯光改行了嗎?他是淫賊啊,怎只做偷盜之事?我們來看壹下田伯光在長安作案的目的,是要引嶽不群夫婦下山。因此,所做之事,動靜越大,越有影響力越好。那麽,小生認為,田伯光真是個人人唾棄的采花大盜的話,他為何不在長安城內壹夜連奸七家大戶?畢竟術業有專攻,田伯光做起強奸案來,比盜竊案肯定要拿手的多。
就男女之事而言,小生認為品級有三等:完全為了滿足自己過分甚至變態的欲望,置女人的處境於不顧者,為下等。此等人可稱為禽獸;追求高品味的享受,而且對受害女性能稍稍顧及壹些,至少能用自己的利益讓女性有些甘願的,為中等。此等代表人物為嫖客、高富帥等;倘若此事為男女之間妳情我願,感情升華者,真正達到古人雲的“雲雨之歡”,此乃上等。
田伯光雖為采花淫賊,就此事而言,他卻不願為達目的而做禽獸之事。因此,小生忽然覺得他比“雲中鶴”、“歐陽克”之流,可愛多了。
田伯光是個癡情種
采花大盜被翻案成好色而不淫也就算了,竟然還要成為癡情種。親們是不是覺得小生在逆天?或而覺得小生受了什麽刺激在“毀三觀”,白白辜負了比母親還親的黨對小生多年的培養?
然親們要是認真去翻翻《笑傲江湖》,采花大盜田伯光在書中采過幾朵花兒?金老爺子著墨最多的是采“儀琳”這朵花兒,為何又能倪匡先生分析了田伯光捉了儀琳去之後的所作所為,認為田伯光至少有時間和機會輕薄儀琳,壹是,捉了儀琳到山洞後,雖然儀琳的三位師姐在外面喊,可儀琳被點了穴道,喊也喊不得,動也動不得,這期間是“倪匡先生得出結論,之所以田伯光這般對儀琳,雖是當初意欲不軌,終未動犯,是他對儀琳已經產生了壹股不可遏制的愛意,原因是儀琳太美了。“欲念全消,只想如何去呵護她,去愛她,不懷有任何目的去為她做任何事。”
? 男人愛美女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愛到田伯光不犯儀琳,韋小寶當著阿珂自抽嘴巴;段譽做夢都叫著神仙姐姐,這都是壹種美的力量,所謂魅力所至,所以,田伯光確實愛上儀琳了。
如果說到此僅僅是因為愛的話,接下來田伯光所做之事,卻是“癡”了。
壹是認儀琳作師父。雖然,儀琳這個師父是令狐沖與田伯光打賭為其贏來的。但令狐沖賭得近於賴皮,田伯光大可不認;即或是賭輸了,所謂的師父也可以全不理會,因為田伯光又不是什麽正人君子。怪的是田伯光不但認了,而且後來在恒山派令狐沖接任掌門的大會上,田伯光當著江湖眾英雄的面,還補行了拜師禮,認真認作儀琳為師父。田伯光為什麽心甘情願地認儀琳為師父,就當時田伯光在江湖上的名頭,以及應該說自信不差的田伯光,為什麽會這麽做?理由很多,但要是看不出田伯光不但是愛上了儀琳,而且愛得極深的話,那麽妳就被金老爺子的障眼法蒙騙了。
二是田伯光為什麽做了和尚?書上說令狐沖在恒山派做掌門,不戒大師考慮到田伯光的名聲太惡,到恒山眾女子堆中不好聽,所以,壹刀下去,叫田伯光做了和尚。
田伯光雖然是被迫做了和尚,奇怪的是被迫做了和尚的田伯光,不但不見其記恨著惱,好像還有點暗自得意的樣兒。如果田伯光真不願意做和尚,被逼不過,事後,憑田伯光的心智武功,報復定應沒什麽問題,弄不死不戒大師,也能傷他,且還可以傷儀琳,那法子和機會應該是太多了,可從未見田伯光有什麽報復舉動,甚至想報復的想法都沒有。真要想問出個緣故,不得不讓人去想,田伯光雖不是自願當了和尚,但從沒為當和尚後悔,理由只有壹個: 田伯光對儀琳是因愛成癡了。
如果說,沒有令狐沖的話,儀琳肯定能被田伯光的癡情打動。田伯光的悲劇在於,打開儀琳芳心的第壹個人不是他。
田伯光是個謙謙君子
世間本無正邪。所謂好壞,皆是些道貌岸然者根據自己喜好而定。我們壹生下來就被綁著進了五嶽派,嶽掌門已帶領高手將魔教滅掉,我們每天苦練劍法卻沒敵對目標,積攢的殺氣就只有發泄到同門中去了。這時少林武當的朋友們拿著選票看著我們狗咬狗,笑著去國會大廈人模狗樣的參道,我們壹般還會學著掌門罵他們幾句被有錢人操控的喪家之犬,資本家的走狗,然後接著狗模狗樣地互咬。在互咬中結束我們悲劇的壹生。
田伯光卻不然,他與令狐沖這樣說:“我拉住了這小尼姑,立時便要破了她的清規戒律。”對儀琳則說過:“甚麽清規戒律,都是騙人的。”看來田伯光對出家人的清規戒律是深惡痛疾,這壹點壹定很合不戒和尚的胃口。那麽應該可以推理壹下,田伯光對世俗禮法也是嗤之以鼻,對女性的操守觀念更是看得壹文不值。今何在在《悟空傳》裏說:“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田伯光厭惡世俗禮法的條條框框,便寄情於山水女色,哪怕背上個“采花淫賊”的惡名也不在乎!看完整本《笑傲》,有幾人能有這般灑脫?
另外,說田伯光是謙謙君子,還體現在他的不趁人之危上。他與令狐沖比試,見令狐沖無力回招,便寧願收手。他為了得到令狐沖這樣壹個朋友,不僅放了儀琳。而且從此不再獵色良家女子。田伯光認了儀琳作師父,便認真當她為師父,哪怕這個師父從未教過他武功。儀琳寫個條子,田伯光便拿著條子,屁顛屁顛地去辦事。
相比於田伯光的灑脫,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風範,看看我們自己,打著旗子扯淡,催眠自己、欺騙自己,安慰自己這就是人生,我們也應該像我們的前輩壹樣,告誡後輩們,要以正派自居,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久而久之,我們就只能走上嶽不群這壹條道路了。親們看看身邊人,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們,還不夠多嗎?
如此,我們為何不學著田伯光壹點?隨心而定、率性而為、想做就做、敢愛敢恨,哪怕將缺點暴露出來讓人唾罵,但行事無愧於心,活得精彩,不正是壹道靚麗的風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