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的來歷
岫巖之名由來已久。金初叫大寧鎮,後升為秀巖縣。據金代轉運文王寂所撰的《鴨江行部誌》載: “發龍巖山前,數十裏北望,大山連綿不絕,數峰側立,狀如翠屏,秀色可掬,裏人謂之磨石山故也,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日竟秀巖”。到了明代時將 “秀巖”改為“岫巖”。由此可見,岫巖縣名是因境內雄偉壯觀的自然地理特征而得,沿用至今。
史料記載,自戰國時期燕國開拓遼河流域至秦統壹六國後,歷經兩漢、魏、晉,今岫巖境內均屬遼東郡管轄。唐屬安東都護府。遼代在境內曾設穆州會農縣。遼天慶五年 (壹壹壹五年)女真族建金時,在岫巖設大寧鎮,屬蓋州轄境。金明昌四年 (壹壹九三年)升大寧鎮為秀巖縣,設防守尉鎮守。元太宗六年(壹二三四年)廢縣後,屬蓋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 (壹三六八年)設岫巖堡撫民通判,屬蓋州衛轄境。明崇禎六年 (壹六三三年)始建岫巖城,並設立守城官。清乾隆三 十七年 (壹七七二年)設岫巖廳。光緒二年(壹 八七六年)改岫若廳為岫巖州。民國二年 (壹九 壹三年)改岫巖州為岫巖縣。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岫巖縣。壹九四五年“九·三”勝利後,岫巖縣曾是我黨遊擊區,成立岫巖縣人民政府。壹九四六年岫巖縣又被國民黨占領。壹九四七年六月,岫巖縣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屬遼東省管轄。壹九五四年屬遼寧省轄。壹九五八年為丹東市轄縣。壹九九二年壹月劃歸鞍山市至今。
岫巖玉(Xiuyan jade)以產於遼寧岫巖縣而得名,為中國歷史上的名玉之壹。
歷史簡況
中國對岫巖玉的認識和開發利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如在距今約6800年-7200年的遼寧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用岫巖制作的刻刀。發現於遼字朝陽和內蒙古赤峰壹帶、距今約5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亦出土有用岫巖玉制作的手鐲等。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滿城西漢早期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的玉片,也都有壹部分是用岫巖玉制作的。《毛傳》(《毛詩故訓傳》) 有“琇瑩,美石也”的記載。漢初《爾雅·釋器》載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巫)閭之珣玗琪焉”。普郭璞對其註釋為:“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上述“琇瑩”有可能是岫巖的古稱,或由“岫巖”的同音轉換而來,或以地名稱玉石,故說“琇瑩,美石也”。即然“醫無閭”為遼東山名,“珣玗琪”又為“玉屬”,無疑作為“東方之美者”的“珣玗琪”就是遼東玉石“琇瑩”了。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出土有蛇紋石玉制品,由於其物質成分、工藝美術特征等均與岫巖相似,故其玉石來源很有可能為岫巖玉。清代及近代用岫巖制作的藝術品則更為豐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就有其收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於1957年在岫巖縣北瓦溝壹帶建立了國營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北瓦溝露天采區於1964年自動滑落出壹塊體積為2.77×5.6×6.4米,重約260.76噸,以草綠色為主,透明度較高,有壹半被滑石包裹著的巨大而完整的岫巖玉塊,其制品“玉王岫巖玉大佛”現陳列於遼寧鞍山市玉佛苑。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遼寧省地質礦產局、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對岫巖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迄今岫巖玉的年產量約占全國玉石總產量的50%-70%,供應全國20多個省、市、區約200個玉雕廠使用。用岫巖玉制作的各種首飾和玉器不但銷售於全國各地,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良好的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