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畫友杉溪六橋《山水高士》
? 吳昌碩畫友杉溪六橋紙本《山水秋韻高士圖》立軸,紙本綾裱,畫芯尺寸34cmx130cm,有自然黃斑。
隋唐以降,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仰慕和學習堪稱不遺余力。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學習並不局限在中國強於日本之時,而是壹以貫之的,即使在晚清政府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候,他們仍然對中國書畫方面的創新如吳昌碩的以金石入書畫、齊白石繼承青藤白陽等人的大寫意畫風等孜孜以求,不僅刻苦鉆研學習他們的技法,更成批進入中國,與這些人交好,甚至拜其為師,如河井荃廬、中村不折、前田默風等人均是;而此前國內少為人知的杉溪六橋其實也是此中代表人物。
? 又名杉谷六橋的杉溪六橋是日本京都山科言繩之子,四歲時過繼到杉溪家,名言長,字信卿,號六橋、子久、深柳堂。早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後師從日本著名的南宗畫家重春塘學畫,後成為日本美協會員。因其對於中國文化的大力推崇,1884年被天皇授為男爵,並於1890年任貴族院議員、正四位、勛四等。
? 六橋工山水花鳥,亦工書法,與擅長六朝書體的書法家前田默風齊名,1908年與前田默風、中村不折、野村素軒、土方秦山等人發起成立“健筆會”,專門研究六朝書法、舉辦相關展覽。出於對中國書法的濃厚興趣,六橋曾短期內多次訪問過中國,並與精通篆刻、石鼓文及創造性地以金石入書畫的吳昌碩等多所過從、多有切磋;吳昌碩此期間多有所作相贈,如此幅《梅石圖》。
? 或許是因為對方是精研六朝書法的,吳昌碩此幅竟出以壹種極不尋常的風格:不僅構圖疏朗淡宕之至,僅以老梅兩枝搭配奇石壹方,而濃墨淡墨的對比、勾染也十分鮮明,上部款書以濃墨、中部老梅濃墨淡墨兼取、下部奇石則完全出乎淡墨,尤其兩枝老梅,竟全成俯仰之勢,與其所精擅的石鼓文筆畫間的呼應和掩映正同壹趣味,令人過目難忘。這種幾乎完全以書風成畫的處理使得整卷洋溢著濃厚的金石書味,而此種風格在缶老平常作品中似乎百難壹見。在兩枝老梅形成其獨特的“女”形構圖之外,吳昌碩又再作壹長題,將之與梅花、奇石兩種意象有機組合,再次疊加構成壹個大的“女”字構圖。這種種處理之法,堪稱妙極毫巔,但卻絲毫不見斧斤之痕,缶老腕底功夫由此可窺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