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這首詩全文?
出自:顧城[近代詩人]《壹代人》。
原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
《壹代人》是朦朧派詩人顧城於1979年在北京所寫的壹首詩。這首詩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作之壹,流傳較廣。它抒發了壹代人的心聲,也寄托了壹代人的理想與誌向——歷經“黑夜”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寫作時間
這首詩作於1979年4月,發表於《星星》1980年第3期,後收錄於作者詩集《黑眼睛》。文化背景
西班牙詩人洛爾迦在《西班牙憲警謠》壹詩中寫道:“在這白金的夜裏,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作者顧城可能受到此詩影響而寫了此詩。
時代背景
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顧城寫下這首詩的背景,盡管事實上文革政治運動早已淡化,但是在經歷過得人的腦海裏,“文化大革命”依然是壹個現在進行時,這種狀態壹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壹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裏,眼睛是唯壹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
。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壹種日積月累的沈澱。這反思是沈重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第二個層次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壹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沈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
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壹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苦痛,更要尋覓。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壹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壹代人》中的壹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新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壹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1987年之後是其詩歌創作的後期。出國後的顧城幾乎停止了對自己詩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來越感受到寫詩對他而言是壹種最為基本的純自然的生命現象。
他的詩會隨手寫在任何地方,舊報紙上,廢紙上都可以見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國時說過:“我在島上寫得非常好,有時間便能寫,總是有感覺的”,“但保留就有些無所謂了,也沒地方放”。他也曾說自己的詩十有八九都是“寫了就沒了”的。
詩人自認為這個時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後的這段歲月裏完全是處於“無我”的狀態,完全獨立自己於時世之外,跟從的是夢、是思、是靈感,詩歌語言及其意象有壹種破碎之美,從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剛開始寫詩的狀態,只是少年時他在建立童話世界,現在,他在建造壹座更奇幻的夢幻城堡。
然而,不論如何分期,童話之美,壹直貫穿他的整個創作,這點是我們在閱讀和分析顧城作品的時候不能放棄的。即便是後來,他依然是以兒童的眼光在打量這個世界,只是那時他已經有了壹個成人的身軀和沈重的心,他對童話之美的追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乃至於成年後還執著於去壹個小島上建立自己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