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人員編制與裝備

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人員編制與裝備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迅速占領菲律賓、泰國、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緬甸成為東南亞唯壹未被日軍占領的國家,戰略地位日顯重要。

形勢迫切需要同盟國攜手抗敵,1941年12月23日是,中英兩國簽署了《中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宣告成立。

1942年1月4日,日軍進攻緬甸,英軍節節敗退,英方籲請中中國遠征軍隊入緬援救。

2月16日,中國國民 *** 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壹指揮下對日作戰。

這時,英軍在緬甸的防禦已呈瓦解之勢,當中國遠征軍兼程挺進時,英軍卻於3月8日輕易放棄仰光。

不久,史迪威以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國遠征軍總指揮身份赴緬指揮中國遠征軍對日作戰。

在前3個月的激烈戰鬥中,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沈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隊以有力的支持,取得了東籲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爭奪戰等勝利。

然而,英國此時在遠東的戰略重點卻是印度,為此,駐緬英軍遇到日軍攻擊就輕易撤退,未進行有效的抵抗,而中國遠征軍向南深入,逐漸陷於孤立。

5月上旬,日軍第56師團主力突然截斷中國遠征軍退路,史迪威被迫下令撤退。

沿路遍布高山密林,時值雨季,泥濘難行,加之給養不足和日軍的阻擊,中國遠征軍饑疲交困,疫病流行,撤退途中傷亡甚重,到8月初先後撤到印度和滇西時僅剩4萬人,其中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殉國。

中國遠征軍歷經苦戰雖未能挽回頹勢,但他們跨國遠征,大漲了中華民族的士氣,使得駐緬英軍免除了危機,平安撤往印度,並為爾後組織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在太平洋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之後,在盟軍的強大支援下,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先後對日軍實施戰略反攻,並於1945年1月27打通中印公路,會師於芒友。

隨後,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發起緬北、滇西戰役,自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艱苦奮戰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解放土地8萬余平方公裏,收復滇西失地8.3平方公裏,***斃傷日軍4.8萬人,俘獲日軍647人。

中國遠征軍的跨國作戰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遠征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跨國作戰的成功戰例,振奮了民族精神,其深遠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評價皆不為過。

大致說來,中國遠征軍在撤退到印度之後,在盟軍的援助下,完成了訓練與裝備的重新編組,在沿革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次整訓階段:

從緬甸撤退下來的中國遠征軍喪失了大部分的武器裝備,從國內獲得補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這壹時期,它們的裝備主要由英軍提供,每名士兵配發熱帶卡其作訓服三套,包括短褲兩件、長袖衫三件、長褲壹條。

英軍作訓服的款式類似於圓領長袖,以Aertex紡織料為材質,袖端上有壹個扣鈕收口,在衣後背部上端到衣領處有壹補強布,在前胸口中央有開襟,雙肩設有肩帶,在衣上胸前位置左右各有壹個帶蓋單扣口袋,袋蓋為倒山型,口袋中間設有直式口袋布條,此衫有弧形下擺,在穿著時向下紮入褲內。

卡其長褲為卡其色斜紋棉質料,褲襠的左右兩邊各有兩道打折線,左右側褲身各壹直式插入式口袋。

此褲部分褲子前右方縫有壹長型口袋,而有些則無此袋,這是此型褲的小部份相異之處。

在褲檔處以五顆鋁質扣鈕來作結合,褲頭上有壹橫向舌狀布條來固定褲頭,褲子的腰圍處縫有多顆鋁扣可用來固定褲吊帶,而褲後則無口袋設計。

卡其短褲壹樣為卡其色斜紋棉質料,在褲頭以兩條布穿帶來作緊縮腰身調整並用作固定褲頭,褲檔處以三顆鋁扣作結合,兩側褲身各壹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褲在右側有長條型口袋,但大多數則無此口袋,而在褲後有壹個無蓋的口袋。

第二次擴編階段:

1943年4月,中國駐印軍的服裝委托英國在當地招商制作,大體仍參考英式熱帶卡其作訓服裝為母版,不過其款式已接近美軍制服的設計,以上衣來看,采尖領、六扣鈕與內紮式下擺,胸前設有兩個口袋設計,口袋蓋為單扣平蓋,袋上有直式口袋布條,在雙肩位置有肩帶,背部上端到衣領下沿有壹橫向補強布,此衣為長袖襯衫型式,與美軍當時的卡其襯衫型式極其相近。

長褲部分大體上為簡單直筒褲式樣,兩側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部後右側有壹個有布蓋單扣之口袋,此長褲也與美軍卡其長褲相仿。

在短褲方面則接近英式短褲,但與其它英協國家的英式卡其短褲壹般取消右側長條型口袋。

北緬作戰階段:

中國遠征軍進入北緬後,部隊的裝備、槍械、服裝補給,為美軍SERVICES OF SUPPLY來作主要支持後勤補給,服裝部分改換美軍卡其作訓服,其型式采尖領、衣襟為六扣鈕來作結合,同樣采內紮式下擺,穿著後紮入褲內,此款上衣胸前為兩口袋設計,口袋蓋為單扣平蓋,在雙肩壹樣有肩帶,背部有壹橫向補強布,袖子有束口,為長袖襯衫型式。

下褲為長褲型兩側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後有插入式口袋,且並無口袋蓋設計,正面右下有壹小零錢袋,褲襠以鈕扣作結合,褲管型式為直筒設計。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使用美軍的HBT戰鬥服,但僅為少數。

其它的作訓服裝:

雖然印度的氣候非常炎熱,但除去基礎作訓服外,中國遠征軍也裝備了禦寒衣物,如英軍V領長袖綠色毛衣,英軍V領無袖綠色毛衣背心,英軍V領三扣長袖綠色毛衣,美軍橄欖綠羊毛背心,美軍五扣橄欖綠高領毛衣,美軍M-41夾克,美軍M-43外套等等。

在M-41夾克方面大多為軍官使用。

裝甲部隊的隨車人員除基礎制服外,其上均穿著美制HBT連身服。

駐印官兵在壹般外出或非戰時,則穿著軍常服,此套服飾在中國遠征軍則有其特殊的稱謂,均稱之為羅斯福呢軍服。

爾後在第壹批駐印軍(新六軍)提早回國時,美軍又加發給每人壹套羅斯福呢軍服作為給予中國遠征軍返國的贈禮。

中國遠征軍的英式單兵裝具:

當時駐印軍最主要的個人裝具是英軍提供的1937型個人裝備組,也稱P-37裝備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等,根據其單兵任務還可做局部調整,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

1937裝備組為英軍和英聯邦軍隊廣泛通用的單兵裝備組型式,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也使用此套裝備。

英式帆布腰帶:

此型腰帶為卡其色棉帆布質材,前端有公勾與另壹端的母環配合,腰帶上無任何穿孔式掛點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後方車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勾跨結合,是很獨特的英式結合法,這種設計對於結合袋的穩固性頗佳。

帆布腰帶的後方有兩個斜向的結合布條,布條上有日型環用以結合吊背帶所用。

X型帆布吊背帶:

英軍很早就有裝備模塊化的理念,1937型裝備組上更看的出此理念發揮運用;帆布吊背帶可以結合大、小背包的背帶當作是系統吊背帶,也可不掛任何背包下單獨的當作單兵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是只用單條背帶來當小背包或稱之為雜物袋的側背帶以及水壺組的側背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

以結合全套裝備論,在使用此吊帶時以兩條背帶交叉於背後為X形狀後,結合於帆布腰帶後的布條,並向前與子彈袋作連結,再以背包背帶上的扣頭扣於子彈袋上的日字環,就可以將整個裝備給連結起來,吊帶在結合所有裝備後即成為單兵整套的系統負載吊帶。

帆布子彈袋:

駐印軍配有多種型式的帆布子彈袋,壹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其為帆布質材,型呈方形,布袋上有布蓋以銅扣與彈袋上母扣作結合,彈袋後方車縫有五邊型布底,後有C型金屬勾與帆布腰帶之垂直布肋相互連結,可攜指南針也可放置手槍、步槍彈。

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彈袋,此為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壹袋兩包,各有獨立的五角型布蓋,布蓋上有銅扣與彈袋上母扣作結合,每名單兵通常都攜帶兩組彈袋。

另壹種較大型的帆布子彈袋是我們在許多當年的照片中最常看到的樣式,是為步槍/沖鋒槍/機槍/通用型子彈袋,此種彈袋,稱之為BASIC彈袋,又中國遠征軍所用的為MK-3型通用彈袋。

MK-3型通用彈袋,在功能上除可裝步槍彈,也適合來裝沖鋒槍彈匣,也可作為BREN機槍之支持彈匣袋;由於BREN機槍是由上匣式彈匣給彈加上其射速頗快,因此彈匣的使用需要較大的攜帶量,但是壹名機槍手能帶的彈匣有限,所以此彈袋在當初的設計上是為步兵幫同行的機槍兵攜帶彈藥以隨時填補給機槍手彈藥。

其彈袋型為直式長方體,質材為卡其帆布,上有布蓋,彈袋上車有布條,布條上有母銅扣可與袋蓋上的公凸扣作結合,背後壹樣有C型金屬勾可與帆布腰帶勾跨結合,在袋後C型金屬勾的上方,車有五邊布條,上端置日字銅環,可用來穿過帆布吊背帶來固定,並可與背包背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結。

由於此款彈袋的方便靈活,是中國遠征軍所使用最普及的彈袋。

除此之外,駐印軍部分軍官也有使用英式布朗寧手槍雙並式彈匣袋,此彈匣袋除可放布朗寧的彈匣外也可放45手槍之彈匣。

另外中國遠征軍也使用英式 .303備用彈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於大英國協軍的背掛方式,而是喜歡將此彈袋纏於腰際上來使用。

單兵水壺套件:

駐印軍所使用的水壺為英式37型水壺,此型式的水壺在壹戰時期就有類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壺僅是沿用以往所慣用的壺體,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

全壺為馬口鐵材質制成,壺口蓋為鋁質片向下連結木塞來作封水,蓋上系有細棉繩綁於壺頸上的圓環,壺身有烤橄欖綠色磁漆,外覆呢毯質壺套以作保溫用,再以十字型帆布質材攜行帶來背負或者是裝在卡其帆布水壺袋裏。

此兩種型式的攜行中國遠征軍皆有使用。

背包組:

1937裝備組的背包分大背包與小背包也稱為雜物袋等兩種。

大背包壹樣是卡其帆布質材,袋後有呈V字型的兩條布條,布條上有日字環,可結合ㄑ型的背包背帶,在ㄑ型帶上的頂端有銅掛勾,可在背負大背包後再與子彈袋上端的日字環相結合,使這單兵系統裝備在行進中更穩定。

在呈V字型的兩條布條的側邊延伸處各置有日字環用來結合背包的固定綁帶;背包在裝物後以此綁帶交叉固定,可使背包更牢固!我們常看見士兵將鋼盔置於背包上後在用綁帶固定,也常見駐印軍弟兄將布鞋置於此處。

大背包內通常裝單兵個人寢具、盥洗用具等等,在背包上常習慣綁上軍毯、半面帳以及雨布。

小背包或者稱之為雜物袋,在使用上極具彈性,是士兵平時或戰時使用最廣泛的裝具,以型態論之在小背包的兩側各有壹個結合用的日字環,可加壹條肩背帶來側掛,此肩背帶是將帆布吊背帶取壹條來使用!在此小背包的使用上,通常用來放士兵的雜物或者用來存放幹糧等等,平時也被士兵用作日常外出的側背包來使用。

在小背包後也同大背包般設有結合布條,可結合背包背帶來背負在背後,適合在作突擊或偵查任務時的小額攜帶。

美式裝備部分:

在中國遠征軍第壹次跨國作戰期間,美式單兵裝備在駐印軍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並不多,僅都配件而非整組裝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等。

之所以所使用的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的是英式的1937裝備組的設計良好與其靈活性跟耐用度頗受中國士兵的愛用,補給也充足,因此僅少量配給具有特殊任務以及部分軍官、士官而已。

帽子:

駐印軍所使用的帽子,型式仍為我國所慣用的類似德式小帽之布帽,而布料則用與跟制服相配套的卡其色棉織布,在帽上的布圍處,只具有型式而不能放下來擋風護面。

在許多歷史照片中也可看到有許多外中國遠征軍官也喜愛戴此型小帽,如史迪威將軍與許多駐點連絡官,足見此小帽的造型很具魅力頗令人想要壹頂來戴戴。

英式鋼盔:

駐印的中國遠征軍初期由英軍配發MK-2型TOMMY鋼盔給中國遠征軍使用,此型盔自壹戰以來廣泛使用於英聯邦國家與其它國家;中國自抗戰以來也在各軍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MK-2型鋼盔是英國改良自壹戰的MK-1型鋼盔,大體上在盔型無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改良在其懸吊系統與下巴額帶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戰的需求。

MK-2型鋼盔懸吊系統在內襯方面采十字形鐵框架,加在金屬圓箍頭環上,並在頭環上結合五片式皮襯,十字形鐵框以壹顆壹字型螺絲與盔體結合並在鐵框下設有十字形泡綿軟墊以增加戴盔的舒適性。

在下巴額帶方面以掛環方式結合於盔體上;下巴額帶兩端為具彈性的伸縮帶以口型環下結有壹條可調式卡其色棉帶,同樣的在各邊的伸縮帶的另壹端,也設有口型環用於與盔體作結合。

此盔以盔型而言是以當時壕溝戰的理念所作的設計但就二戰來說就很落伍,不過對提供士兵的保護仍有壹定的防護功用。

美式鋼盔:

在入緬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耗損與英式盔的避彈性與舒適性不佳,在後來的補給中,美軍替中中國遠征軍隊中戰力最強的新三十八師優先換發美軍當時現役的M-1鋼盔;新38師成為我國第壹個使用美造M-1鋼盔的單位,也開啟我國與M-1鋼盔的結緣,而後再陸續的替換新壹軍的鋼盔。

當然並不是所有英式MK-2型鋼盔都不堪使用,在換發完畢的單位將堪用MK-2型鋼盔後送給後續的新單位或者是送回給訓練基地。

所以在後來的許多歷史照片中,我們常看到新壹軍戴美式M-1鋼盔,新六軍則大多數仍戴英式MK-2型鋼盔,而新六軍僅少數直屬單位有獲得M-1鋼盔的補給換發。

美式M-1鋼盔自1943年量產以來,成為當代最多量產的鋼盔,在二戰結束後被許多國家采用,影響之大史無前例。

中國遠征軍當時用的為M-1鋼盔Model-1943/44型,其盔體較後來的改良式的M-1 Model-1956型鋼盔略高,采用的懸吊帶為卡其色棉織帶,以六個三角釘板固定於內盔,在懸吊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後方設壹條式後頭杓帶來托著後腦殼,此種設計是參考了美式足球的懸吊系統而來,在內盔的左右兩側各設有鋁質凸釘用來結合內盔皮帶,而皮帶的功用在於戴上盔後可掛於在後腦部位增加行進時的穩定度,不至於使盔前後晃動,但實際上很少士兵如此使用,大多數都掛在鋼盔的前帽沿。

下巴額帶部分為卡其色棉帆布質,以車縫的方式車在鋼盔環上,與近代M-1鋼盔的下巴額帶以金屬壓板結合於鋼盔環上大不相同。

再者其結合勾具為兩岔式的掛勾,勾於型式像介字型的母扣上,在母扣同邊的下巴額帶可視需求來調整長度。

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也大量采用1/4吋與1/2吋的偽裝盔網套於外盔上,而在外盔的左側則漆有 *** 國徽記號以作中國遠征軍識別。

鞋類部分:

中國遠征軍初期裝備的戰靴,士兵主要是英軍的野戰用半筒黑色皮鞋(AMMO BOOTS)、半筒黑色伽拉皮鞋(鞋底為膠底),也提供英式棕色的膠底布鞋。

在同時也使用自制的鞋款,如使用膠底的系繩黑布鞋以及當時中國遠征軍所慣用的草鞋,而軍官部分除英式黑色皮鞋外還加發美制黃半筒翻面鞋,也有馬靴使用,後期有些部隊也有補給到美軍棕色雙扣環戰鬥靴、3/4高的棕色皮靴,傘兵部隊更擁有與美軍相同的傘兵靴。

除以上鞋外同時也由英方提供每人三雙英制白色羊毛短襪,並依時補充。

在穿著方式上仍依中國遠征軍的習慣在穿鞋後打上毛呢質材的綁腿。

關於中國遠征軍單兵裝備的評語:

在第壹次滇緬作戰失敗後,中國遠征軍新編第22師、新編38師幾經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組成二戰以來實力最強裝備最利的精銳,他們的努力,印證了史迪威將軍所堅持的信念:“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與裝備,將會與世界壹流的軍隊壹樣。”

中國遠征軍以旺盛的戰鬥精神,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承擔起了捍衛亞洲榮譽的責任,他們的光榮和榮耀將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