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檢查治療是導致醫患矛盾的根源,對此,您有什麽看法?
我於2015年春天去醫院想摘環,慢慢的過程折磨的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壹***去了6次,竟然沒有摘下來,每次去都給我抽血化驗,做B超喝2瓶礦泉水,等感覺有尿憋不住了,叫我號做B超檢查,等真的進入摘環時,不管是門診,還是住院處由於醫生專業技術水平有限,連擴宮口的藥都沒有放進去,根本無法進行摘環,就這樣把我折騰的心灰意冷不說,嚇得吃不下,睡不著,還嚇唬我說要是摘不下來還得做宮腔鏡手術,天吶,自己技術水平不行還想禍害患者,嚇得我跑了不敢摘環了。6次各種檢查近2000元,什麽作用沒起。
後來壹個幫自己找工作的朋友推薦壹個鎮婦科醫生,朋友說她母親當時也是在我摘環的醫院也是摘不下來,各種嚇唬,後來也是有人推薦去的鎮醫院順利摘環。
接到她的忠告後,我飯都沒吃,趕緊找我女同學陪我壹同坐公交車前往鎮醫院,到了鎮醫院找到我要找的醫生,她就消毒醫療包,醫院沒有壹次性醫療包,醫生給我放好擴宮藥,叫我和同學出去散步吃飯,午後進行。
我和同學吃好飯,溜達壹會就回到鎮醫院,醫生叫我上產床,用了各種摘環的醫療器械,中途也有卡頓,醫生也累的渾身冒汗,又經過壹些努力,環終於被摘出來了,我感謝醫療技術高超的鎮醫院醫生,給我解除了最大的憂患,沒有進行任何檢查,省下很多費用,服務態度好,患者心情放松。
好的醫生就是患者的親人。醫術高超就緩解患者的擔憂。
過度治療對患者,對家庭,對醫院,對醫生均沒有好處。追求過渡醫療,源於患者的求生欲望,醫院追求利潤,醫生追求績效促成的。壹個願打,壹個願挨,無可厚非。但客觀地認識這個問題。危害就多了去了,神醫也治不好的病,就是傾家蕩產,也無助於疾病的治療。還有治療的價值和意義嗎?繼續治療無異是增加延長病患者的痛苦罷了。家庭無休止的投入,最後的結局就是人去財空,家庭致貧,造成醫患關系惡化,甚至出現惡性事件。
面對過度醫療,家庭要盡心,盡力滿足患者要求,醫院要對病患做出真實的評估,適可而止,避免過度治療,和諧醫患關系。
近三十年從醫經歷,讓我見過了各種各樣的人、事。從前慢,車馬郵件慢,人簡單,當醫生也簡單,沒有那麽多檢查設備,醫好了是醫術高,醫死了是命不好,醫患之間有的是信任。 社會 發展了,技術進步了,人們的要求提高了,人們對不懂的事情不再是交給專業人士處理然後泰然面對結果,每個人通過便捷的網絡可以知道很多相對專業的知道,拿著這些不全面的了解去印證專業醫生的診斷,治療是否合理科學。從根本上就是在沒有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開展診療行為,而醫學不是像修理機器壹樣的精確,更多的是排外性的診斷實驗性的治療,所以只要是把醫生收入分配從開單獲利上解脫開,不太有人會去做這些過度檢查治療的,而醫改正是在做這個事。我認為目前醫患矛盾的焦點是信任缺失,重塑相互信任才是醫改應該解決的問題。
所以要發展中醫,給中醫松綁,惠及平民。中醫診病,不會"過度檢查″。費用低得多。壹般小病,看看中醫就行了,中醫沒法.治的病,才到醫院去治。
壹般的小病,妳去看西醫,西醫的診斷手段就是檢查。不檢查他就不曉得是那裏病了,怎麽治呢?
檢查設備越前進體檢越苛刻與繁瑣,醫生診斷病情越依賴機器,醫生的臨床治療經驗與能力越下降,病人看病治療掏的錢就越多,看不起病的人就越多,甚至錢花完了人也走了。這就是醫院與病人關系僵持的原因,也是醫患矛盾與糾紛的根源!
過度檢查治療的確是醫患矛盾根源之壹。舉個例子,壹位農村老太左足的無名趾疼痛多年,先到某市醫院治療服藥掛水無效,後到某鄉衛生院治療,手術切除無名趾前半截,還是無效,於是到上海醫生給冷凍療法,回來還是疼。輾轉到武漢治療,仍是無效。前後化去近二萬元,惹得老公大罵不休,壹個腳趾頭不紅不腫只是疼,結果吃藥掛水冷凍連手術刀都上了,現在還是疼。這種錢化了,病還在過度治療,如果說讓病人不罵娘是不可能的,因為患者有罵娘理由啊!
過度檢查治療是源於二個根子:
壹個是醫療流水線化,醫生不把妳看作人,拿醫生話說,醫生眼中沒有美女帥男,只有病竈及病竈載體那個物.。所以治療主要原則是殺滅與切除。在醫療流水線工業化條件下,人的看病積極因素消失了,不信到醫院,醫生起手式便是讓妳去檢查血常規,大小便,肝功能,讓妳去檢查超聲波,CT,核磁***振。離開這些,說實話,真的不知怎麽看病,醫生的工作就是根據檢驗單對號入座,給發藥或是給手術,如此而已!
二個是醫生已經在現代條件下演化為經濟動物,任務壹分為二,壹是治好病,二是賺大錢。所以為了實現經濟目標,醫生不是根據病用藥,而是根據錢定藥,什麽藥貴就用什麽藥。這壹來患者經濟負擔大了,辛辛苦苦壹輩子積累的錢壹下子全送醫院。所以過度檢查治療是經濟利益的必由之路!
就目前來說,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檢查治療”是有“常規”的,如果按照常規檢查就能弄明白病因並加以治療,誰還會疊床架屋惡意去進行所謂“過度的檢查治療”呢?
如果著眼點是收費、賺錢,而非“治病救人”,但仍要大體相信公立醫院的領導不會、不敢如此肆無忌憚“管理”醫院。因他們的祖、父都對醫院沒有壹分錢的直接投資,領導們不是替其祖、父“看守門戶”代其撈錢,他們敢“有恃無恐”嗎?他們難道不恐懼被隨時摘掉“官帽”,失去既得利益和“榮耀”?
私立醫院情況很復雜,不為治病只為假借醫療之名發財致富者或者並非絕無僅有。此不贅述了。
警察也會無端遭受暴徒的攻擊,難道妳因此現象就敢斷言“警民矛盾”是類似惡行的“根源”?“醫患矛盾”、“官民矛盾”、“師生矛盾”等等都是這些年被惡意“炒作”出來的驚心動魄的 社會 “矛盾”;似乎“醫患”如貓、鼠,彼此“天生”就懷有敵意、仇恨,永遠不能“和睦***處”。
“過度的檢查治療”是存在的,但它絕非“導致”所有已知的“醫患矛盾的根源”。
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只是醫患矛盾的原因之壹,醫患矛盾的根源應該是缺乏相互信任。其理由為:
第壹,醫患間的關系不同於壹般的消費服務,帶有信托的性質,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但醫療知識掌握程度不對等,患者處於弱勢。且服務項目特殊,是人的 健康 生命,既不能不買,還不能還價,更不能三包。如能建立互信關系,患者相信醫生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多做不必要檢查,醫生也不怕因壹時疏忽,被患者事後控告。有些暫時沒必要的檢查,就可以不做。如同醫改前的醫患關系,雙方信任度較高,醫患關系也比現在和諧。
第二,醫患矛盾的另壹個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溝通,醫療糾紛多見於急診和門診,發生不少傷醫事件,醫學 科技 越來越先進,診斷技能越來越精準,但糾紛卻增多,何故?醫療資源發布不平衡,大醫院壓力太大,人滿為患,忙中出錯。疫情期間,很少出現醫患糾紛可見壹斑。
當然,隨著醫改的深入和醫療保健制度的完善,醫患之間的矛盾會逐步得到緩和,直至融洽,因為雙方的根本追求是消滅疾病,保持 健康 長壽。
這要分析壹下過度檢查的原因。
其壹,是醫療商業化的結果。如果從商業角度來說利潤是唯壹追求的目標,醫院的利潤來自於藥和檢查兩項,而藥費的上限由市場和國家管制,不可能無限上漲。那剩下的就只能從檢查下手,這壹項妳沒法給它量化,隨意性高,加之醫學信息的不易科普及普及的特點,醫生的話有絕對話語權。以此為前題下,醫生壹旦被金錢左右,就難免施行過多無用的檢查。
其二,醫學有很大的經驗科學成份,可以負責任地講,壹個好的醫生都是在不斷失敗的經驗中成長起來的,沒有那壹個醫生沒有治壞過病人。以前對醫生的錯誤全 社會 都是有相當高的容忍度的,醫生無論對錯都會被包容理解,這必競都是醫學進步的無奈的痛苦代價。可以說在醫學進步中,每壹個病患都做出了貢獻,而每壹個醫生都忍受了巨大自責的心理壓力。
然而由於 社會 變化,仿佛個人的價值陡然而生,而集體價值卻相應變低。於是個人不再接受提供經驗教學的樣本,他也不關心整體的醫學進步是否會因此而受損。他要求在自己身體上不容有錯。那麽醫生的經驗論就沒法的他身上施行,必競經驗有相對主觀成分,壹旦失敗,醫生以經驗推責將變得毫無底氣。
於是醫生有了標準化的機器數據,用儀器檢查提供的生物標準參數對人進行機械治療。這種機械治療有將人向維修機器轉移的傾向。而把人當成機器去維修,沒有考慮到心理因素對生理因素的幹擾,或減少了這方面的考慮,也就是缺乏了人文關懷。但這也最大化地推除掉了醫生因個人失誤造成的責任,因為客觀參數做為標準,治療失敗,病人將無話可說。
然而新的予盾就產生了,醫生為自保變得冷冰冰,患者末治理想又多花很多錢,於是醫患矛盾尖銳化。其實這不僅僅是醫患矛盾,而是整個 社會 矛盾,無非是在醫院有生有死的結果而表現出的更突出而己。
所以說商業化過度是促使職業道德下降的很大因素,同時促使個人自私化加劇,不願將個人做為全 社會 進步的希牲品,反過來 社會 就會對個人來壹個反噬。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社會 就要倒退,可要倒退又不符合主流發展觀,關鍵是妳也得能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