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紅黃藍白旗什麽意思?
壹、辛亥革命的紅黃藍白旗加上最後的黑色成為“五色旗”。五色旗由紅、黃、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橫條組成,五色橫條等高等寬,依次排列,分別象征中國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大團結 。
二、五色旗
1911年12月4日留滬各省代表、社會名流及江浙滬三督會議,首先提出以五色旗為國旗,盡管程序的合法性曾受赴鄂各省代表會的質疑,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時關內各省大都光復,國旗是與籌組臨時政府同時被提上議事日程的。五色旗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現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旗幟由紛亂走向有序的開端。五色旗被廣泛接受,意味著“五族***和”思想逐步占了上風。至1912年1月9日南京各省代表會議決五色旗為國旗,說明五色旗成為國旗的大勢已無法逆轉。
五色旗是相對晚出的旗幟,不宜與其他旗幟相提並論。馮文稱五色旗為“上海光復所用”,就象孫中山說五色旗是“蘇、浙之旗,以之克復南京”同樣與史不符。上海1911年11月4日光復,五色旗12月4日問世,時間上兩者相差壹個月。南京為江浙聯軍攻克在12月2日,亦在五色旗產生之前。上海、江蘇軍政府成立之初自無緣使用五色旗。五色旗為各省代表會提出,漸次為各省所承認。